历史时期不同,地方区划及官职名称亦有区别。以胶东半岛的莱州为例,在历史上,莱州片区有“东莱郡”“光州”“莱州”“莱州府”等不同称谓,区划主官也有“太守”“刺史”“知州”“知府”等不同名称。
一个地方,除了主官之外,还有众多佐贰僚属职务。通常而言,他们很难被正史提及。不过,倘若任职者此前地位显赫的话,就要另当别论了。而这种情形,也就是所谓的“贬官”。
在唐代及之后的五代时期,有个名为“莱州司户”的官职就因上述缘由而多次出现在正史记载当中。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根据《旧唐书》记载,州的官员主要包括刺史、别驾、长史、司马以及相应的曹官(正式名称为曹参军事)等。而司户就属于曹官之一。所谓“曹”,用现代术语来说,类似于州直属职能部门。具体到司户,其负责的是“户籍、计帐、道路、逆旅、婚田之事”。
唐代的州有“上中下”三档之分,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刺史的品级为从三品,司户等曹官为从七品下;户四万以下、两万以上为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司户等曹官为正八品下;户两万以下为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司户等曹官为从八品下。
而按照《旧唐书》的统计,莱州在天宝年间管辖四县(掖县、昌阳县、胶水县、即墨县),户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八,口七万一千五百,属于“中州”。据此推断,“莱州司户”的品级应当为正八品下。
根据粗略统计,唐代由朝廷中枢被贬为莱州司户参军的官员至少有三人。唐高宗显庆年间,侍御史(从六品下)王义方因为弹劾李义府忤旨被贬为莱州司户,任期届满之后,定居于昌乐县,以教书授徒为业。唐哀宗天祐年间,太常卿(正三品)张廷范(朱温同党,入《旧唐书?奸臣传》)和刑部郎中(从五品上)李煦可先后被贬为莱州司户。
在清代《掖县志》当中,只收录王义方和张廷范两人。但张廷范应该并未实际到任,因为《资治通鉴》记载说,张廷范被贬之后,很快就被车裂处死(失宠于朱温)。
到了五代时期,也能找到被贬为莱州司户的案例。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汴梁之后,梁代的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珏率百官出迎,随即被贬为莱州司户。值得一提的是,郑珏交友甚多,人脉很广,后来东山再起,又担任了后唐的宰相。如此履历,在莱州历史人物当中,也算是鲜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