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胶东历史故事乾隆年间莱州府即墨县沈宝篆

在古代官场,大臣之间彼此参劾攻讦,乃是常有之事。清乾隆二十三年,时任山东青州府知府“琳朝”,就遭到了山东学政谢溶生的上奏参劾。

学政(正式称呼为“提督学政”),是清代主管一省教育、科考的官员,具有“钦差”性质,与布政使、按察使等纯地方职务有所区别。其并无固定品级,而是从进士出身的京官中(以翰林院官员居多)选派,谢溶生即是在乾隆二十年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奉命提督山东学政。

教育、科考,为学政职责所在。而谢溶生参劾青州府知府“琳朝”的内容也正与此有关。在奏折中,他指责对方考试徇私,不仅列举了“琳朝”在青州府主持府考(府试)的不当事迹,甚至将其此前在莱州府知府任上的一次“冒籍科考”事件抖了出来。这一“冒籍科考”事件,在弹劾奏折中的份量虽然次于前者,但与胶东历史的联系更为紧密,接下来就重点对此进行介绍。

所谓“冒籍科考”,通俗来说就是不在真实户籍地参加科举考试,类似于现代钻空子的“高考移民”。由于每个区域的录取名额固定有限,一旦“冒籍者”涌入,就会直接损害到当地考生的利益,很容易引发民怨。因此,对于“冒籍科考”,清廷的态度是明令禁止。

谢溶生指称:琳朝(字晓峰,旗人,进士出身,乾隆十七年任莱州府知府)在莱州府任内时,有一名原籍浙江的童生沈宝篆冒籍即墨县人参加当地科考(注:童生要成为秀才,需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琳朝知晓内情,却依旧纵容,引发当地其他考生不满,怨声载道,反响极差。

从史料记载来看,谢溶生指责的冒籍考试一事基本属实。那位冒籍参加科考的沈宝篆,也并非凭空就跑到了即墨县。原来,他的父亲沈洪达曾经担任过即墨县的典史(注:《即墨县志》职官志中记载有沈洪达的名字,其籍贯为浙江慈溪县)。在清代,典史虽然是未入流的小官,但掌管一县的“稽检狱囚”事务,手中不乏实权。沈宝篆能顺利以即墨童生身份参加当地科考,应该也是沾了父亲的光。

根据清代制度,在京外地籍官员子弟有就近参加顺天乡试的资格,地方官员则无此待遇。更何况,沈宝篆正式参加当地科考之际,沈洪达已经从即墨县离任。很显然,沈宝篆的行为并不符合规定。

不过,对于沈宝篆冒籍科考一事,琳朝到底是无意失察还是有意纵容?各方说法并不一致。最终,乾隆皇帝给出的评断是:“琳朝失察冒籍,自有提调官应得处分。至以县取首名(指谢溶生弹劾的第一件事),俱仍取作府首录送,未免依样葫芦。但情节本不甚重大。该学政摺内辄称:市恩用情、毫无忌惮。殊为张大其词。”也就是说,朝廷认为:琳朝之事,即便属实也不足以治重罪,谢溶生有些夸大其词了。

在上谕中,乾隆皇帝还吩咐时任山东巡抚阿尔泰将此事始末详细查明、据实具奏。不过,笔者暂时没有查到更详细的奏报。而从《清实录》的记载来看,乾隆二十四年时,琳朝离任青州府知府,虽然对外声称为“告病解任”,但多半也是受到前一年被参劾的影响了。(本文作者:耳左月)#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xw/14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