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文县天池考述

文县旧志载:“天池碧波万顷,如揩新绿,微风鼓浪,势若海潮,岩树倒影,隐如龙跃”。“洋汤天池”亦为文县古八景之一,宋代闫苍舒有“谁知此地有天池”之句,清诗人袁象乾有“澄碧天池龙易变”之吟。因地处偏远,宋以前典史,鲜有记载。所谓“境极险峻”,登则“附葛扪萝”,“过者惊魂不敢窥”者是也。因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武都县,汉水所出,有天池泽”,现在普遍认为这是最早有关文县天池的记载。晋.郦道元《水经注》载:“因有天池泽,故以都为目矣”。唐.颜师古云:“武都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郦道元、颜师古如此解释,必然有所依据。四川大学刘琳教授注:水泽所聚谓之“渚”或“潴”,因与“都”通假,所以称武都。其实这些记载的重点都在说明“武都”的由来。记载中的“天池大泽”、“天池泽”是不是文县天池呢?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详细梳理后发现,记载中“天池”并非文县天池,现略作考述。

一、典籍中的“天池大泽”与“天池泽”

与上述不同的是,成书于西汉末的《水经·漾水》记载:“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故白马氐羌武都县,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氐道,《禹贡》漾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东晋常醵《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武都郡)武都县,汉水所出。有天池泽”。《通典》载:“武州今理将利县。古白马氐之国,西戎之别种也。天池大泽在其西”。很明显,在早期记载中的“天池大泽”与晋以及唐称“天池泽”是同一回事,并且武都因此而名。虽然在汉代的典籍中称“天池大泽”,而北魏以后少了一个“大”字,但所指相同。究其原因,或与天池泽在不同时期的水位涨落有关系。汉水,是发源于陇西郡氐道的“西汉水”,也叫“氐道水”,东流至武都郡之后始称汉水。《汉书·地理志》记述了西汉水发源于陇西郡西县嶓冢山,在广汉郡与白水汇合。其实,在汉时武都大地震前,西汉水、汉水皆为古汉水水系。因此,武都既然因“天池大泽”而名,那么无论天池水位涨落,不论天池面积大小,武都的位置必然贴近“天池大泽”(天池泽),并且在古汉水这一水系的区域内。

二、武都县(郡)治地与“天池大泽”、“天池泽”方位辩

1、武都,周秦为白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秦人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武都之名,除与“天池大泽”(天池泽)有关以外,秦人又将自己的政治寓意与山川地貌糅合在一起,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秦人在陇右地区的活跃性。无论是秦设道、还是汉设郡县,下领9县或6县,文县均不在下领范围,而具有明显政治寓意的“武都”之名,完全没有必要引用文县天池而命名。地名作为历史沿革的活化石,武都下领上禄、故道、河池、平乐、沮、嘉陵道、下辩等地,必然能从这些活动最广泛和最频繁的区域,将自己的政治寓意通过这一区域的某一环境特点折射出来。舍近求远,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2、按《水经注》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常璩,范晔注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顷,即指此也”。很明显,“郡居河池”就是说当时武都郡址所在地在“河池”,即今西和县南境的仇池山,而天池泽其西,这与文县天池位置依然不同。

3、《武阶备志》云:“武都故城在成县西,古白马氐所居,汉初置武都之郡治也。东汉移至下辨(今西和洛峪),以县属之”,按此,成县、西和洛峪之西的“天池大泽”与文县天池相距仍遥。再者,文县汉开西南夷,高帝置阴平道,天池在县北僻远之地,汉时人迹罕至。秦人武力拓疆,大抵都在重要城池都邑,何至于此?另一方面,至今在天池一带并没有发现“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的实物证据。又按:《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时期,北魏武都郡属梁州,太武帝太平其君九年(),武都郡始从下辨(今西和洛峪)移至石门(今武都县石门境内)。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今武都城关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甘肃通志·卷二十三·成县古迹》条说:“武都故城在县西,古白马氐地”。据此,无论汉唐魏晋,武都郡县治地都与文县天池相差甚远,而在于其西之说,更是无法将其牵连在一起。

4、《水经注》对文县天池羊汤水的记载是:“洋汤水,出阴平北界汤溪,东南经北部城,又东南经五部城,东合羌水”。郦道元记载了洋汤水,并知道洋汤水的发源地是“汤溪”,如果“天池大泽”(天池泽)指的是文县天池的话,那么《水经注》为何又将天池的称为“汤溪”,何不说洋汤水出于“天池泽”?历史典籍中,唐《元和郡县图志》称“天魏山”,宋《舆地广记》称“天池,一名天魏湫,周百余里”,宋《加封敕牒》将天池称“阳汤大海”(“阳”通“洋”或“羊”,“阳”又通“汤”,故连读曰“洋汤“),《宋会要辑稿》称“天魏湫”,现在习惯上称作洋汤天池。据此,作为洋汤河发源地的天池在称呼上,至少在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并有没有普遍。由此推论,早在汉时的所称的“天池大泽”,并不是文县天池。而郦道元注解的《水经注》,将“天池泽”和“汤溪”分别开来,也说明洋汤水发源地的“天池”(汤溪),并不是两汉典籍中所记载的“天池大泽”,亦非晋之“天池泽”。

5、愚又按《通典》载:“武州今理将利县。古白马氐之国,西戎之别种也。天池大泽在其西”。将利县,属古县名,治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古县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陇南市成县镡河乡将利村,为武都郡治。依此,成县镡河乡将利村之西的“天池大泽”,显然不是文县天池。

6、元.张仲舒《建西江庙记》载:“当陇蜀之冲,有水名西汉,亦原蟠冢而出”。这说明,西汉水源发陇西郡西县嶓冢山。按汉水、西汉水同为古汉水水系,天池泽乃古汉水所出,应在现嘉陵江流域。而远在天魏山的文县天池,显然不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天池大泽”或者“天池泽”。

三、对“天池大泽”、“天池泽”位置的推理

1、嘉陵江上游河道壅塞形成的堰塞湖

今天的西汉水和汉水,在古时为汉水,嘉陵江上游在武都大地震前,就属于古汉水水系,这一点在学术界没有争议。西汉益州的武都郡辖区相当今陕南汉中与甘肃陇南的广大地区,先秦至两汉时,武都为氐、羌聚居地,因此西汉后期的武都郡即汉初的武都道(县有羌、夷曰道)。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在《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一文中分析了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过程和依据。按此,“天池大泽”为古汉水上游,今略阳县西北的嘉陵江上的山间水道型湖泊或由江水壅塞而形成高峡平湖。在古汉水上下游还未中断的西汉之前,位于宁强县阳平关镇与四川省广元市之间的朝天岭(《水经》中的“冈山”)阻挡南北水流,使流经甘肃陇南的白龙江、犀牛江、青泥河等河流与陕南阳平关镇以北的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所有河流几乎全部汇入东流而去的古汉水河道,使关城的潜溪河河道连通东西汉水,又在略阳县西北的(今嘉陵江)河道,因江水壅塞而形成高峡平湖的“天池大泽”。而后来的称呼,从“天池大泽”演变为“天池泽”,就与公元前年武都道大地震导致汉水上下游中断有关系。现将汉时武都大地震的记载整理如下:

《汉书·五行志》载“二年春正月,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汉书·高后纪》载:“高后二年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

《前汉纪·高后记》:“二月乙卯,晦,羌道,武都道山崩”。

元《佛祖历代通载》卷四:“高后雉,乙卯地震,六月晦日食”。

万历《阶州志》灾详:“汉高后二年正月,地震,十月灰崖山崩,至八月止”。

大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山体滑坡,堵塞河道而形成大型堰塞湖。另一方,由于山体的错位,引起河道的改变,从而分流“天池大泽”,以至于渐渐变成“天池泽”,而不再称为“大泽”。

2、“天池大泽”与韩信“暗度陈仓”的关系

李开元在一场“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的讲座上,引用其研究,描绘了古汉水在没有改道以前,因“天池大泽”的存在,水位抬高,古汉水上游各个河道之间相互联系,通畅无阻,水路交通便利。韩信暗度陈仓,反攻关中时,古汉水联通陇西和鄂西,水运条件便利,由汉中逆水而上可以直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一路靠近陈仓。而西汉高后二年的武都大地震,持续八个月之久,让古汉水截断分为汉水和西汉水,因水量减少,河道发生变化,舟楫无法运行。二百年后,诸葛亮五出汉中北伐,古汉水水系交通断绝,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3、“天池大泽”(天池泽)在仇池山

《汉书·地理志·武都》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其时武都故址在今西和县洛峪乡,东汉武都郡治移下辨,永嘉之乱后为杨氏所据。《武阶备志》:“仇池,汉初为池,其后水涸,遂成平田,唐时犹有九十九泉,今则溪流潺湲,仅供居人之食而已”。《华阳国志》云:“一名仇池,池方百顷,盖即此也”。这说明,仇池在汉初面积较大,“池方百顷”,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慢慢干枯,以至于后来“仅供居人之食而已”。这一点,又反映出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从“天池大泽”到“天池泽”变化的合理性。

四、汉水、天水、天池大泽(天池泽)之间的渊源

郦道元《水经注》:“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又引阚云:“汉或为漾。”漾水古称“汉”,即汉水,《水经》的“汉水”或“漾水”即今西汉水,“至武都为汉”,皆属于汉水。天水,“天汉之水”也,作为地名,这显然是源于汉水而来。因汉水发源地在嶓冢山,山高源远,又因“高”与“天”语意相近,所以叫做天水。东汉时期,在西汉水上游的铁堂峡设有“天水关”,根据宋《南山妙胜廨院碑》记载,唐时天水县茅城谷称作“天水湖”,这说明对上游汉水“天”字的普遍称呼。而存在于汉水上游的堰塞湖泊,称为“天池大泽”、“天池泽”也就顺理成章了。再者,“天汉之水”、“天水”、“天池大泽”(天池泽)这在语意上如此相近,明确反映出“天汉之水”、“天水”、“天池大泽”、“天池泽”存在于同一水系的合理性,也为“天池大泽”(天池泽)乃“汉水所出”作了更好的注脚。而文县天池,显然与汉水这一水系风马牛不相及。至于天池的称呼,则因天魏山高,高山出平湖,所以谓之“天魏湫”。这样一湾灵水,滋养着洋汤河两岸的人民,自然因源高、因敬畏而称作天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ys/1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