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大昌杯征文喜城昌邑行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今天(年4月21日)昌邑公布获奖名单。找出去年参加采风时的文字,发一下以作留念。我十年前就想写写心中的喜城昌邑,拖拖拉拉终于成文。孕育的时间太长了……献给有缘的朋友们!

喜城昌邑行

首次写下“喜城昌邑”四字,想想,已过了十年。

那年,我初学摄影,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老师带我们到那里实习。第二天清早,一走出天水路42号昌邑宾馆,便被大大小小的红喜字所吸引:柳树上、桥头上、石狮子身上;新贴的,旧有的,有的还新旧层叠;有草书、有隶书,一律都是毛笔书写。我走走停停,举起相机对着远方聚焦,突然有一个闪着金光的“囍”字跑进镜头,正缓缓向我驶来。近了,才明白,这是一辆婚车,接新娘用的。喜庆的气氛,立时将我围拢。

当天上午,去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博览园拍摄,在民俗文化区,一组雕像把我吸引,两个姑娘一坐一立,坐着的拿着一面铜镜,立着的两手举在胸前。再看下边的说明:“一民夫将一大女许配一书生。书生高中状元,为验女心志,扮做落魄书生去迎亲。大女嫌其贫,不悦,拒嫁。小女为替父履诺,替姐易嫁。吕剧《姊妹易嫁》就是据此改编而成,流传山东大地。”

《姊妹易嫁》我看过多次,包括电影。记住了里面新郎毛娃的一句话“明天午时,前往昌邑张有旺府上…”,点名女方家住昌邑,且姐姐名素花、妹妹叫素梅。其实,毛娃大名毛纪,字维之,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去世后,被皇帝追赠太保,谥号文简)。身世被蒲松龄写进了《聊斋志异》,被称为“掖县相国毛公”,是在当地先娶亲而后金榜题名。掖县(今莱州市)与昌邑临县,过去是莱州府驻地,曾名东莱。等改编成吕剧后,故事的发生地不知怎么就转移了。直到有一天读到“杨震却金”的故事,我才似乎恍然大悟。史书记载,东汉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时路经昌邑,因他举荐出仕、时任昌邑令的王密深夜拜见,怀揣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婉拒,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厉声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地退了出去。从此杨震落了个“四知太守”的美名。应该说这一事件,最早把掖县和昌邑串连了起来,两地相继建起了有关纪念性建筑。光昌邑就有四知台、四知庙、四知书院,四知巷等,且历代文人歌咏不断。尽管古人也知道此昌邑非彼昌邑(原发地在巨野县昌邑集),但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也就足够了。正如清乾隆《昌邑县志》古迹“四知台”之注解:“汉杨震自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按汉昌邑附山阳郡非今昌邑,而今昌邑慕震之清为建台于城东北隅,又谓之辞金台。”“四知庙”则是:“士人慕杨震高风筑台立庙相沿久矣”。其中“震台月霁”还是古昌邑八景之一。有人曾写诗赞曰:“寻常看月亦徘徊,不似今宵霁色开。应是杨公临皓魄,千秋重会却金台。”写《四知台》的诗则有:旧踪荒茫草木深,四知台下动幽吟,夜金当日能多少?博取芳名遍古今。”

上下五张照片年5月摄于莱州

应该说,吕剧《姊妹易嫁》有意或无意为昌邑博取了芳名。毕竟这是一件喜事,对毛娃、对素梅,对警告那些嫌贫爱富的人。这是文学的魅力,文字的能量。毛纪的后人对此应该是承认的,至少是默认。在莱州城西禄山之阳的“毛文简公墓园”里,我亲眼见到祠堂中悬挂有几幅图文并茂的画轴。其中一幅写道:“锦绣文采铸华章,金榜题名誉殿堂。衣锦归里传佳话,姊妹易嫁戏说长。(上图)”

戏说不是细说。十年前,我在昌邑拍摄过的其他场景都已模糊,除了姊妹易嫁的雕像,满街大红的喜字,还依稀记得宾馆餐厅的墙上写着这样的话:“车马汇青莱之道,樯帆通辽碣之津,青陆诸山接于南,胶潍众水经其北。三齐之巨邑,海隅之咽喉。”这是历史的昌邑、山水的昌邑。

十年之后,我又来了。应邀参加“大昌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共建昌邑美好家园联合采访活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思念的洪流撞开。猛然发现,这些年,其实我一直在默默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ys/1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