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族源所出有多说,当始出自古“康人”及古“康国”之族;又后之诸书多称其姓出自周世“康叔”或“刘康公”之后,系于“姬”姓;而西域“康居国”之后也传有“康”姓。
按“康”字之本义,当指安乐、安定、健康、昌盛等。《尔雅·释诂》称:“康,乐也,安也”;又《释名》称:“五达曰‘康’”。甲骨文中见有“康”字,其字上部形似“庚”字,下部散有若干小型点状。其字上部当是类似后世所见扬风器之类簸筛谷糠的器具,而下面的小点当表示是从其器扬落下来的米粒及糠皮(但也有认为其字上部“庚”表示一架悬钟,下面数“点”是表示敲打钟所发出声音,故其字有“安乐享受”义)。
疑古有一支“康人”族,其人可能最早发明脱筛谷粒糠皮的器具,故将其器簸筛谷糠刻画为形象性的图案,以自己的族名之音“kang”称之,并奉之为自己族的图腾或标识性徽饰,后于文字产生,则写为“康”字。其人居地及迁徙等,往往带着其族名“以族名地”,故于后世多见“康”之地名等。例如,河南禹县有“康城”,于河南尉氏县有“康阴”,其二地后皆置为县名,又河南洛阳有“康陵”;于江苏江都及四川江油都有“康山”,于山东及河北等多地见有“康庄”;于四川成都有“康晋”,四川旧雅州有“康定”,后皆置为县名;于湖北大冶有“康中”,于江西余干有康郎山,有江西万载后置有“康乐县”等,似多与“康人”曾迁居其地有关。
有称古之“康人”当出自夏世“太康”(夏代早期国君,其传是夏启之子,后因尸位失政而被后羿篡夺君位)之后,其后或传有“康”之族名者,故居邑亦以“康”称之,或即古“康国”;后来到了“夏少康”时,攻杀寒浞,得以复国,据称其原住封邑(实是其居地)即“康”(故址在今河南禹县偏西北一带),亦即后之“康城”,其地于后世设为“康城县”。可见夏世太康、少康之族所居之“康国”,当于失国后或传有“康”氏。
但后见诸姓氏书,多称“康”氏出自周世“卫康叔”之后。卫康叔是周文王嫡第九子、名封,周武王之同母弟,其最初于周武王灭商后封于“康”,故称“康叔”;《史记·卫康叔世家》索隐称“康,畿内国名”,而这一“康”封地,即上述夏少康在河南禹城西北地的故“康国”地。《清一统志·河南开封府》称:“康城故城,在禹州西北,本夏少康故邑”。周初“康叔”封得了这一“康国”的土地和人民后,武王去世,而商纣之子武庚趁机联合了“三监”和“东夷”十七国叛周;此时康叔任司寇,乃助周公旦一起伐平了这场叛乱。故周成王于平叛结束后便将“管叔”、“蔡叔”等被剥夺的封地转封给他,是为“卫”国;故其又称“卫叔”或“卫康叔”。
由此可见,周初“卫康叔”其实获得了两块封地,一为“康”、一为“卫”;故卫康叔后裔族的分衍,既传承有“康”氏、又传承有“卫”氏,皆出自以其封国名为氏。但后之诸书,则有称“康”是其“采邑”、也有称“康”是卫康叔的“谥号”云。例如,《路史·后纪》称,卫叔封司寇,食采于“康”,于“三监之乱”平息后,周成王降霍,“以商余地封之(康叔)”,使其统领“三监”地,是称“卫叔”。
又《元和姓纂》称:“康”氏出自“卫康叔之孙,以谥为氏也”。《通志·氏族略》也称:“康”氏出“姬姓,卫康叔支孙(指其庶族后裔)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而《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康”一说是地名,因最初武王分封时康叔年幼,故封王畿内,食采于康,故称“康叔”,“其地颍川(在今河南禹县西北)康叔城是也”;但据唐时《康府君墓志》称,“康”氏之祖是“康叔(之)子王孙牟”,因谥号“康伯”,故其子孙以其谥为氏。
此中把“康”说成是康叔之“谥号”的说法,似不确,因为卫康叔死后接承其“康”地之封的,仍以其封地名而称“康伯”,故“康”当是封地而并非其死后之“谥”。《史记·卫康叔世家》称:“康叔卒,自‘康伯’代立”(此“康伯”即卫康叔之后接续其“康”封地的庶族后裔);其书《疏》称:“康亦国名,而在圻内(指在京畿地域内)”。《商周金文姓氏通考》称:今于青铜器铭文见有“康公”、“康侯”、“康侯丰(封)”、“康伯”等名;其族“康”氏当出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以地为氏,此“康”是周王经常活动之地,又有宗庙在,故应在宗周或丰镐一带。
又,有说周世“刘康公”后也传有“康”氏;刘康公是周定王同母弟,名“季子”、谥“康”,其裔“康”氏,当是以其谥“康”为氏,系于“姬”姓。《姓觿》称:一云“康”氏出“刘康公之后”;《千家姓》云“康”氏是为“京兆族”。
另,据称夏世少康之后“康人”族,其人于商初西迁于甘肃,其地后见有“康县”,当即其人于迁徙过程中的停居地;这一支“康”族人,后又沿着甘肃走廊而迁到中亚,其人于战国时建为“康居”国。这一支“康人”之族后罽事于匈奴,其人融入西域人而与“大月氏”同俗。《汉书·西域传》载西域“康居国”国王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其国离长安一万三千多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可知“康居”曾是西域一个国力颇强之国。
《古今姓氏书辨证》称:据《南史》所载,“康”氏亦出自古时西域“康居”国(汉时其国在大月氏之北,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南朝宋时有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是华山蓝田人,其祖上出自康居国,因当初汉时置西域都护府时,西域诸国尽附汉称臣,康居国也派遣“侍子”(即派王子前往“侍奉”汉,相当于人质出使居于汉)待诏河西(意为居于甘肃黄河之西一带“随时待命”);其因而留居不去,后裔遂以其国名传为“康”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继续称:上述出自康居国的这一支“康”氏族,于晋时因甘肃陇右之地乱,其族乃迁居蓝田(故址在今陕西秦岭北麓),康绚的曾祖康坚,是为前秦苻坚的太子詹事,生子康穆,任后秦姚苌的河南尹,于南朝宋永初年间率其乡同族人三千余家迁入襄阳之岘南,南朝宋特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于襄阳治下,并任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而康绚即其子;唐时有崇文馆学士康国安,其远祖过长江居丹阳,又徙居会稽,亦为望族,唐开元间有台州刺史康希诜、泸州刺史康元辩。
《姓氏寻源》称:传说尧舜时贤人许由,其友“康僖”,则其后当亦有“康”氏,故“康”氏并非始出周世卫康叔、刘康公之后;又隋时突厥人居中国者有“康”氏,其任柱国之“康鞘利”是也,见《隋书》。又,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庙讳,有改“匡”为“康”氏者。
“康”姓其他史见人物:汉世有康衡(有说其即匡衡,北宋时避“匡”讳,而于后见之书改载其姓“康”),为汉元帝相。南北朝时姚秦(即后秦)时有康穆,为河南尹,其孙康绚,为人有志性,廉恕倜傥,仕后魏为梁州刺史、又为东魏洛州刺史,陕西蓝田人。隋崇庆间有进士康睗,少孤贫,长事母以孝,后官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官至右司都事司农丞,又出为河中府治中、尚书六部郎中,河北宁晋人。唐玄宗时有康日知,任赵州刺史,后升为赵观察使,宁夏灵州人。五代时南唐有康仁杰,喜儒学,尤工诗,后主授其为鄂州文学,补溧阳主簿,终汾阳令,素俭无私,福建泉州人。宋真宗时有康德舆,任武州刺史,累官西上阁门使等,时黄河于顿丘决堤,其以巨膄救民,后为果州团练使,知赵州,徙陈州钤辖,河南洛阳人。明初有康茂才,率部从明太祖,授元帅,累升同知大都督事,定齐鲁,又抚按招徕绛、解诸州,屏蔽潼关,卒为行中书省平章事、柱国,湖北蕲州人。又明弘治间有康海,中进士第一,博学,无书不读,精通经史,历官修撰,为人重然诺,刚伉自持,以此引祸,被罢官,陕西武功人。
先秦之世“康”姓似主要见于河南、甘肃等地;于秦汉之世起,其人之族渐为扩展,西北及北部由甘肃扩展至青海、河西陕甘宁及山西等地,长江中游扩展至川西北、鄂湘一带,东部东南部则由河南扩展至鲁冀皖江浙等地。到了宋元明清之世,“康”姓之族的分布重心,则主要集中在冀豫晋、陕甘、川鄂湘赣一带。今河北是“康”姓最多见之地。
此外,金代女真人纳喇(兰)氏部,汉姓为“康”氏。清满洲八旗赫舍里氏部及满洲人康锡哩、康吉里氏,均改汉姓有“康”氏,今为满族姓。蒙古族杭锦、杭图德、杭特努惕、朱勒豁德、朱日其德、朱勒忽惕、朱尔赤惕氏部等,也或改汉姓为“康”氏,今为蒙古族姓。
其他民族,回、土、羌、瑶、侗、傣、彝、苗、土家、拉祜、基诺、东乡、畲、壮、纳西、藏、朝鲜、锡伯、达斡尔族等,也有“康”姓。
今“康”姓人口约二百一十多万,分布较广,多见于河北、河南、四川、安徽、陕西、湖南、山西、内蒙、甘肃、山东、辽宁、广西、云南及京津沪渝等地,在当代是排于第一百零五位左右的大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