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陈寅恪先生为何青睐桂苑笔耕集绿杨夜

北京最佳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8814564.html

朱福烓

从网上得知,抗疫期中,韩国援华防疫物品的车厢上,写有”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大字标语。这八个字,出于崔致远所撰《双磎寺真鉴法师碑铭》。崔致远在中国生活了十八年,最后四年在扬州度过。身在中国,恰如在本国一样,毫无异国的感觉,“人无异国”是他切身的体会,扬州更是他念念不忘之地,这使人再次想到他的《桂苑笔耕集》与扬州的密切关系。

在两国的友好交往中,被称为“扬一益二”的交通枢纽的扬州,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日本僧人圆仁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载,他足迹所经的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南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到更南的扬州,都有新罗商人的踪迹。可以推想,这些地方连贯起来,形成了一个受益面很广的新罗人的商业网。为了供应新罗人的居停,各地设有新罗馆、新罗所、新罗坊等。扬州的新罗坊,有很多新罗人在这里来往居住。上述的《行记》中还提到,有不少新罗的通事(翻译)奔忙于扬、楚之间,他们通晓汉、日语言,为中日交往作了沟通。这中间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的,当是晚唐时新罗学者和诗人崔致远在扬州的活动。

崔致远十二岁时主唐求学。人唐后“追师学问无怠”,于僖宗乾符元年()以宾贡进士及第。崔致远经过一段时间的“守选”,被授为江南西道宣州溧水县尉。

任满三年后,应赴吏部铨选,以定升迁。适逢高骈以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开府扬州,崔致远遂以自荐的方式,进入高骈的幕府。

崔致远在高骈幕中,“凡表状文告,皆出其手”。所作文札三百多篇,表、状、奏、启、祭文等各体具备,多为骈文,文辞典丽,用典娴熟,灵动流畅。王仲荦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称其“可以和中国作家媲美”。曾因代高骈作《讨黄巢书》传诵一时,奏除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

今存《桂苑笔耕集》,都为在高骈幕中所作诗文,对当时的政治动态,军国大事,典制礼仪,山川形胜,乃至个人的家国之思,感事伤时等,均有较多的反映,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有的还能补史书之未备,如《贺收复京阙表》记述了黄巢的退出长安,《贺杀黄巢表》记述了黄巢之死,《奏诱成令瑰》记述了黄巢部下成令瑰率步军四万、马军七千投降高骈等等,都是研究晚唐史很有价值的文献。陈寅恪先生指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代高骈所作书牒,关于汴路区域徐州时溥四洲于涛之兵争及运道阻塞之记载甚多,俱两唐书及通鉴等所未详,实为最佳之史料。更有不少与扬州直接有关的,如在和藩镇间互赠物品的书札中,对扬州当时的金银、服饰、锦帛、漆器等多有记述,是研究扬州工艺技术的宝贵资料。

崔致远在扬州高骈幕中生活了近四年。中和四年()深秋,崔致远从扬州出发,至山东牟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蓬莱、栖霞、海阳一带的东面)乳山候风,于次年即元启元年(年)春季,回到了故土新罗。

崔致远在扬州度过的四年中,写下了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很高的三百多篇文章和六十首诗,编成了二十卷的《桂苑笔耕集》,这在古往今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绝无仅有,在地方史上更是扬州唯一。这一不朽的文字因缘,展示的不仅是历史,也推动着扬州和韩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崔致远在文学上的成就,一直受到高度推崇,高丽时期的大诗人李奎根说:崔致远孤云,有破荒之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另一位李朝前期的文人成见说:”我国文章,始发挥于崔致远,致远入唐登第,文名大振,至今配享文庙。“美国人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也写道:”他(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是那时留存下来最大的一部骈文与诗歌文献。他对绝句有强烈的偏好,虽说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七言律诗。“都可见崔致远的文学成就和对朝鲜古代文学的巨大影响。而这些大多是在扬州完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wh/1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