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微友,先瞅瞅央视是怎么叨告约目局约目天气的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所谓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那预测肯定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逐渐提高,或预报准确率会逐渐下降。降雨强度越强,它的预报难度也会越大。预报准确率24小时比48小时略高,72小时要更低一些。时效每增加一天,准确率会大概下降1-2个百分点。
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为了回应公众“天气预报不准”的抱怨,中国天气网曾经制作了一组图解报道“天气预报为何不准?”以回应质疑,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怎样才算准?公众应该如何科学理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来说,我国于年才开始摸索研究,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大气运动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
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再加上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将这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拟运算中精准详尽的描述几乎不可能,也可以说我们还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
第三,预报是否准确还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
卫星、雷达等的诞生相当于给用预报员安上了“千里眼”,从此台风的动向就无法逃脱人类的眼睛,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但其实这些高科技的观测手段也是有软肋。
比如说,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于是,糟糕,漏掉了。
第四,公众理解偏差和科普宣传不到位
感觉“天气预报不准”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公众理解的偏差或者说科普宣传的不到位。比如说,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因此,在预报中,观测到某一站点有雨,就可以预报这一站点代表的这片区域有雨,但这片区域的天气情况显然不会是一模一样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即便仅隔一条马路,天气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可能当时正位于“马路的另一边”的你确实没有与雨水碰面,但你要因此而断言预报不靠谱,气象部门真的有点冤,因为我们显然不可能在每一条马路、每一个街区都设置观测站。
第五,“你的感觉欺骗了你的心”。
从公众的角度讲,预报的不准确跟人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以及选择性记忆有关。在大众的生活中,天气预报对于穿衣、出行、旅游等等日常事宜的意义不仅是参考甚至上升到了依赖,因此,大众对天气预报抱以极高的预期,同时也认为气象部门吃的就是这碗饭,没有理由不给大家一个准确权威的结果。
所以,当预报准确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难以忘怀”;但是当预报不准的时候,却往往会因影响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耿耿于怀、记忆深刻。这也是天气预报在大家印象中总是不靠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气预报真的不靠谱吗?
从预报员的角度讲,预报工作要受到技术水平、预报经验的制约。其实,预报员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愿意说真话的人,没有人比预报员更迫切地渴望预报能够百发百中、说一不二。
数据统计显示,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24小时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已经突破80%。台风路经预报误差为66公里,这些数据与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相比,均处于前列或领先水平。所以,如果你认为天气预报总是不靠谱,那么可能真的是你“感觉出了错”。
总而言之,各位亲爱的微友,我们应该明白,天气预报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它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呵呵~~~呵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