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五月五日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避“恶日”,传说这一日恶疠病疫多泛滥,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习俗,以讹传讹,说成了“端午”。当然,一个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但是旧时山东农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许人,因此许多地方也把端午当成是纪念秃尾巴老李的节日。
插艾蒿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为孩子祈平安
像许多民俗节日一样,为孩子祈求平安富贵都会是重要的内容。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在肚脐处往往会戴一个小兜儿,妈妈或奶奶会在里面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还要在小孩子的手脚腕部拴上“禄寿线”(五色线),叫“轧五丝”;用五彩丝线扎制成非常小的笤帚、炊帚送给小女孩,用意皆是祈福求平安,祝愿女孩将来做活计好。
莱州、招远一带的妇女儿童,还习惯用雄黄涂抹耳朵,意在驱邪防病;临清给7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符是一种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7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因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时,以此纪念屈原;临清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5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能杀死5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临朐、滕县等地的妇女小孩习惯戴香布袋,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现在,这些习俗有的已经不被年轻人所知了,其实这好多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平淡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端午食俗
包粽子
端午节的特色饮食,粽子是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
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许多形状。如果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家人会为他特制一种毛笔形粽子,称为“笔粽”,取“必中”的谐音,借以表达家人对其金榜题名的期盼之情。
吃艾叶炒鸡蛋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凉糕和五毒饼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凉糕,用北方特产黄米制成,将煮熟的黄米糕在案板上先薄薄地铺一层,然后再铺一层枣子、玫瑰、豇豆泥做成的馅儿,上面再铺一层黄米糕,放凉后用刀切成菱形小块,蘸白糖吃。
五毒饼是一种类似桃酥的糕点,玫瑰饼和藤萝饼都是利用时令花草为材料制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端午食品,叫做“白头草”,是将杏、梅、菖蒲、生姜、李子、紫苏切成细丝,用盐或者用糖、蜂蜜浸泡后晒干食用,用料十分讲究。
采药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是采药的好时节。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晒干后挂起来留作以后做药材用,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
艾草驱瘴
艾草是端午采药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草药。旧时人们将艾条、菖蒲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还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民间,人们常将艾蒿晒干搓成艾绳,用来熏蚊子。到了夏夜户外乘凉之时,静坐着说话儿或听故事,最怕的是蚊子,这时候,只要将艾绳燃了,艾的香味便会随着烟雾而弥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系五彩线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系上的五彩线想要摘下也是有讲究的。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大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蛇)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五彩线要放在雨水中被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其实现在想想,这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良好愿望罢了。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现在蓬莱端午贴剪纸的风俗已经消失,而在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子,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
海岛上的人以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在这一天拉开节日的序幕。清早起来,先在大门的门槛上贴一对牛形剪纸。人们以为,力大无穷的黄牛可以把门避灾。
到了五月五日,太阳还没出山,节日剪纸就已张贴完毕。这一天,贴剪纸的地方,重点还在大门,但又不限于大门。
大门上仍要贴一对黄牛,有的还要在牛身上书写文字:“我是天上老黄牛,专到人间吃忧愁。”黄牛之外,再贴桃、虎、狮、葫芦,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节日到渔村,走在大街上,简直就是一个剪纸作品的长廊。
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仙桃寓意多寿,石榴、葡萄寓意多子,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
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在海阳、莱阳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有的人还将拉了露水的毛巾带回家给在家里的老人擦,据说不长疮。
乳山的拉露水习俗更有情趣。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顶要紧的一件事是采集月季花,再去山里、河边采摘来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腊条皮等。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一满盆姹紫嫣红煞是好看,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经过一夜的雨露滋润,第二天清早起来,捞出花草,那水的颜色是极淡极纯的浅蓝,芳香袭人、清香四溢。
合家人便从这大盆中倒水洗脸、洗胳膊,那是一种神清气爽、余香袅袅的美妙感觉。这种习俗现在已少有人做,其本意还是与驱五毒有关,所用原料大都有消炎止痒的药用价值,可防蚊虫叮咬,是真正意义上的“花露水”。
这其中不仅体现了乡野百姓对自然的尊重与认识,而且整个过程富有美感。其实这种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代,就“五月五日,蓄兰为沐”了,屈原的《楚辞》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如此说来,这种习俗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济南人过端午节:
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
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
山东端午节吃的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风味独特。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
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知识链接:“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秃尾巴老李”的汉族民间传统故事,在山东广为流传,相似文字记载可参见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因此,凸尾巴老李虽为龙,却是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而得名“秃尾巴老李”。
在山东,传说“二月二,龙抬头”即与秃尾巴老李有关;在黑龙江,传说船过江时必须有山东人才能开船,也是因秃尾巴老李爱护其老乡。
秃尾巴老李历史传说
在林海苍茫的小兴安岭中间,有一汪神奇的水湾,湾中各种鱼类翕忽其间,一派水美鱼乐的好景致,这汪水当地人名之“回龙湾”。说起这个传奇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传说是人遭龙戏,即人龙杂交的产物。
在海南岛、珠江流域也有“掘尾龙老李”传说,龙母姓温,广西武鸣河古称“温水”,故可推断出她是生长于骆越壮侗民族地域。译音“李”字,在壮语中就是“蛇”的称呼。
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他们家的人都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并有谚语说“六月六,晒龙衣,阴晴四十天”,即这一天是什么天气,就会持续40天都这样。
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据说这一天晒了衣服穿着吉利。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妇女都穿绑腿裤,伏天夜里不敢在户外乘凉,更不敢打盹,生怕遭到龙戏等等。
传说老家是山东青岛市平度市马戈庄镇闫庄村,该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七都有纪念老李的民俗活动。四年三次,年是近四年中最大的一次。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并且民间认为秃尾巴老李的家就在山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