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莱州果达埠村曾叫作疙瘩埠,近代画

在胶东村庄当中,名字经过润色的不在少数。其中,根据谐音改用文雅字眼的情况尤为常见。本文要介绍的“果达埠”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果达埠村的位置示意)

果达埠位于莱州市永安路街道辖区内(旧属莱州镇),村庄临近烟潍公路,交通便利。

关于“果达埠”这个名称的由来,《莱州市地名志》记载说:明洪武二年,张、林两姓由四川迁此分别立村,因此处东、北、西三面皆为高埠,故张姓立村以其方位取名前疙瘩埠,林姓立村取名后疙瘩埠,统称为疙瘩埠。年,演变为果达埠。(注:上文并未明确解释“疙瘩”的含义,推测可能指的是数埠连绵形似疙瘩的外观。当地民间亦有赵匡胤曾在此“搁担”的传说,多半为后人演绎。)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之说,有待商榷。但“果达埠”曾称作“疙瘩埠”这一点,却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查询史志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四续掖县志》在记载一位画家的事迹时,就提到了一个相似称呼:“疙疸埠”(注:按照字典解释,疸有两读音,可以读dǎn,也可以读da,读da时同“疙瘩”的“瘩”)。

根据记载,这位画家的名字叫作由升堂。原文道:“由升堂,字仲贤,号阜垣,城西疙疸埠人。家世业儒。升堂中年究心绘事,人物师黄瘿瓢,花鸟宗青藤、白阳而参以新萝。尝曰:‘一日不作画,则笔意皆虚。’其致力如此。”(注:由升堂主要生活在晚清时期,他有不少作品传世,在一些收藏拍卖网站上能够看到。)

(▲民国时期掖县“五里乡”的乡公所就设在后葛达埠村)

而同样在《四续掖县志》当中,还有“葛达埠”称谓(前葛达埠、后葛达埠当时属掖县第一区的五里乡)。实际上,不管是“疙瘩埠”“葛达埠”还是“果达埠”,它们的读音都很相近,只是采用不同的写法而已。

(▲果达埠村有一棵大槐树,图片来源于“花开莱州”)

至于“果达埠”这个写法的出现时间,《莱州市地名志》记载的“年以后”并不准确。因为,在清代的《掖县志》中就能找到“果达埠”的称呼。县志载:礼科给事中任万里墓,(在)果达埠西。由此可见,“疙瘩埠”应该早就由古人润色为“果达埠”(“疙瘩”用为村名多少会让人感觉土)。但“果达埠”在历史上并没有叫开,直至民国时期人们还有“疙瘩埠”“葛达埠”的写法。后来才正式定为“果达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mr/15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