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我老家一直沿袭着正月十五前后割(方言读ga)萝卜灯的习俗,年年不厌其烦地精心制作,不这样,似乎就不叫过节。
制作萝卜灯有很多讲究,有些虽然带点迷信色彩,但也不无趣味。老话说:“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嗣”。于是,正月十三就成了家家户户做萝卜灯的日子。
挑几根粗细合适的胡萝卜和青萝卜,混搭制作。据说,如果“只割红的”,下茬(本地指以后生的晚辈)会得红眼病。
先将萝卜切成长约4厘米的小块,用小勺在上端旋一个油碗出来。想让灯亮得久,油碗就剜得深一些,反之则浅。
有的人家还特地为小孩子制作老鼠灯:用整根萝卜,萝卜根充当尾巴,前端削尖,饰以眼睛和耳朵,中间插上条棍作把柄,倒也活灵活现。
制作灯芯时,从高粱秸节上劈下席蔑,两端剪成斜茬,蔑片一定要不长也不短,据说,灯芯过长或过短,都会直接影响到下茬脖子的高矮。再将棉花均匀地缠绕在席蔑上,上端一厘米处折个角,下端插在萝卜碗里,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下就准备灌灯。
灌灯不挑日子,正月十三或十四都可以,将平时积攒的蜡烛头、蜡油搁容器里,上炉火烤化,灌入萝卜灯的油碗里即可。蜡油不够时,也可加一点食用油充数。
(摄影/浩野)
正月十四晚上是试灯日,人们会将4盏红绿萝卜灯放在宗谱前的供桌上,上香,点灯。在没有电灯的年月里,那跳跃的灯火忽明忽暗,香烟缭绕中,宗谱上的画像似乎都动了起来。
(“提面”灯)
这天晚上,庄稼人会仔细地观察燃烧过的萝卜灯芯呈现什么形状,据此推测这一年种什么庄稼会丰收。
正月十五晚上就该点灯了。临近傍晚,各家各户都派人到祖辈坟头前送灯、烧纸。有些辈分高的早年故人,后人多,茔门前的萝卜灯摆了一排又一排。从远处望去,整个坟茔遍地灯光摇曳。早些年,还要给土地庙、火神庙、关帝庙等送灯烧纸。
(去看灯)
晚上吃过饺子后,点灯、发纸、祭拜,不仅供桌上点灯,正屋、厢房、门口、窗台、鸡窝、牛棚、茅房,灯火遍及每一角落。当然,这时节,家里的大人会格外留神照看火烛,以免生意外。
(摄影/山峰一览)
(摄影/雅轩)
正月十六晚上,是点残灯日,如同十四日一样,只在宗谱前烧香点灯。这4盏灯表示“年跑了,十五蹽了”,人们该静下心来,筹划新一年的事务了。
所有这些“灯”都折腾完了吧?别急,最后还剩一个节目:留灯。早年间没有农药,蝎子多,为防蝎蜇,人们会留灯到二月二晚上,举灯四处照,口中念念有词,祈祷驱除蝎子等害虫。
文/冷大川
亲!觉得不错,记得给赞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