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我们介绍我们古玺临摹作业的第30方(共50方),这是一方齐系官玺:夜邑坰冢鈢。如图:
(夜邑坰冢鉨)
林林总总的战国玺印,除形制的区别外,最主要的是文字体系的差别,也即文字学家所说的秦及六国文字的区别,但要学这些区别,需要强记一些文字的特别写法,但我们学习篆刻而接触古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区别它们的形制(那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们的事情),而是学习这些古玺印所带来的与秦汉印,与明清文人印所不同的审美经验。
对,我们是在学习篆刻“艺术”,不是学术,所以,不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断定一方战国玺印到底是哪个国家的玺印上,更何况,不管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玺印,它不都是我们祖先们的遗产吗。
(战国齐玺实物印面)
先看作业这方印。
释印
这方印印面总共五个字:夜邑坰冢鈢,但“夜邑”二字用了合文,印面效果看上去,似乎是一方四字印。夜邑,是齐国的地名。《战国策·齐策六》“貂勃常恶田单”有记载:“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大意是:齐王杀掉了九个宠臣,驱逐他们的家属,又把夜邑万户之地加封给了安平君。夜邑,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山东莱州(原来叫掖县)。
注意第二个字,它并不是现在的“坰”,它是上面一个“冂”,下面一个“土”。《说文解字》称“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古文作“冋”,或作“坰”。
关于“冢”,曹锦炎《古玺通论》称:
冢,职官名,典籍训“冢”为大、长,如“冢土”即大社,“冢子”即长子,“冢妇”即长妇等。玺文之“冢”,当为地方之长官义。此玺为夜邑主管郊野之官所用印。
章法特点
1、对角呼应
这方印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就是对角呼应,因为“坰”字和“冢”字明显可以看出来有方形的外框,占据右下和左上位置,这种呼应基于字形,是天然的,但显然,“坰”字下部的“土”部的下横,明显是经过匠人的设计的,因为它加长了,使整个字成了完全的“方格”,这强化了这个字的下部的“方”,与“冢”字的呼应更突出了,如图:
(对角呼应)
2、三正一斜
除了“坰”和“冢”的方之外,其实,这方玺里,“鈢”字匠人也做了调整,刻成了“满白”。虽然“鉨”字在齐国文字里本就是方块字形,但特意做成这样完全满白的“方”,显然是经过匠人的明显“用心”的,比如“鈢”字右边的“木”部,明显改变了,成了平头的小方块,合在一起,就是正正方方、堂堂正正的“方正”字。
有了这个处理之后,“冢”、“鈢”、“坰”三块方正连成一片,而“夜邑”二字又有突出的斜笔(几乎笔笔都是斜笔)整方印的大格局就有了“三正一斜”的明确对比,审美元素增加了。如图:
(三正一斜)
当然,“冢”字的内部,“坰”字内部,都有不“正”或倾斜的笔画处理,但这些,被它们方正的外框消解了。
3、三疏一密
在“鈢”字的满白处理之后,实际上,这方印还达成了“三密一疏”的章法,因为“夜邑”二字合文算一块“疏”,“坰”、“冢”二字也在方框内有突出的留红,这都与“鈢”的满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如图:
(三密一疏)
实际上,这个“三疏一密”恰好与上面所说的“三正一斜”两两紧扣,组成了团聚性极强的印面。其实,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这方印去掉外围的边框,这方印依然能保证十足的印章属性,就是因为这两两相扣的章法处理,一方普普通通的战国玺印,其实满满是古代匠人的精心设计。
此外,这方印里的线条,还有明确的“写意”。就是线条有“书写”特性,所有的笔画,匠人都处理成了有明确“书写”性的线条特征。一笔一画,都具有毛笔书写的笔墨效果,如果细思,这大概是最早的“印从书出”了。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