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见
扎
染
布
里
生
花
一步一染,一绢一韵
以绳结之,而后染色
即染,则解其结
凡结除皆原色,余则入染矣
其色斑斓
缘起
区域活动中水彩晕染活动,当遇到水滴的一刹那,色彩像花朵一般在宣纸上怒放盛开,孩子们很惊叹这神奇的变化,兴趣十足。
好神奇,这纸上有魔法吗?
我不信这纸上有魔法,那我们换别的东西试试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小脑袋里的诸多疑问,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中国传统工艺的美,也深深爱上我们的中华民族,由此我们开展了以《遇见扎染,布里生花》为主题的扎染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里寻找答案。
初遇“染”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直以独特的美点缀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活动就从认识扎染开始吧!
自由探究:我发现的扎染
在老师生动的引领下,孩子们欣赏了扎染作品、了解了扎染的基本操作,都有了对扎染的初步经验,对扎染工艺充满好奇,活动时间终于到了,孩子们开始兴奋地说着自己想要扎染的画面。
扎染的花盆肯定很漂亮。
扎染的蓝色围巾肯定很暖和
我想扎染的图案是这样的。
我想扎染的花朵是这样的。
合作探究:扎染的对称美
我觉得王静茹的图案染不出来。
你说我的图案为什么染不出来?
你画的图案很乱。
那你说怎样才能把它染出来?
他们的争论声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他们纷纷跟着议论起来,最后他们找来了染色的纸巾。
我们染色的纸巾非常漂亮,它们都有相同的颜色,跟王静茹的不一样。
对,看我们这张(图1),每一圈颜色都是相同的
这张(图2),中间一圈的点都是黑色的,外边是红色的,最外边是绿色的。
那这张只有中间一圈的点是红色的,第二圈就有两种颜色了。
哦,我发现了,原来是两个绿色两个蓝色这样重复的。
那为什么这张会是两个颜色重复的,第四张图是三个颜色重复的呢?
那我们当时是怎么染色的呢?
我们再重新把纸折起来,看一看点的位置和展开的位置。
孩子们经过重复多次的折起来又展开的操作,终于知道了:点都是关于折痕对称的。
探寻“染”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准备动手扎染自己喜欢的图案啦!
准备的材料:皮筋、方巾、染料
用小皮筋,扎好想要的造型喽,很期待染好的样子呢!
开始染色喽!手工扎染的制作过程,不但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孩子们在印染中颜色的搭配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扎染对孩子们有强烈的吸引力,给了孩子们在视觉上美的享受与冲击。
相知“染”
刚才我们染的时候,就只有一种工具皮筋。
我们也可以收集一些别的工具来扎染。
经过第一次的扎染,孩子们反应扎染工具太单一,所以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扎染工具的大调查。
我们的调查结果出来!
调查后的扎染工具材料是不是比第一次的要丰富多啦!
扎染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扎染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捆扎染色,再拆去捆扎或缝线,形成一定的图案花纹,一幅幅魅力动人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扎染作品受到捆扎技法的不同,所呈现的图案、花纹也样式多变。
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折叠和扎,有的孩子开始尝试把弹珠、雪花片、积木、石头等包在布里面,有的孩子开始使用小夹子、雪糕棒、绳子等扎布。
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在自我探索和创造中,惊喜连连,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扎染作品。
玩转“染”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工艺的美,通过对扎染的逐步探索和发现,激发了幼儿对美的探索,让这古老的艺术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使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我们用画展记录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探索和表达。孩子们扎染出的布变成了一条条五彩缤纷的裙子,婀娜多姿的舞者跃然纸上。
孩子们奇思妙想,把扎染的布变成了威风凛凛的披风、漂亮的头饰和裙子......大胆展现自我。
Summer
vacation
Summer
vacation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现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趣味扎染在幼儿园的开展,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一颗“美”的种子,让幼儿在亲身操作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教育孩子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多更好地完成这项责任和义务的途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