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明代江西临江府四县地名介绍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明代江西临江府四县

新干、清江(樟树)、新余、峡江、重要地名史料介绍

临江府东至抚州府三百里,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瑞州府百十里,东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南京)一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北京)五千二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属淮南国,旋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豫章、安成、庐陵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吉、袁三州。唐因之。五代时,属淮南,后属南唐。宋淳化三年,始置临江军。元曰临江路。明初,曰临江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控驭虔、(赣州)吉,(吉安)密迩南昌,为舟车四会之冲。孙策下豫章,则留周瑜镇巴丘(峡江县)。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见吉安府,将会王僧辩于湓城,屯于巴丘。萧勃自广州举兵而北,其将欧阳等与陈人角逐于泥溪、苦竹之间。朱梁开平四年,淮南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绀,又音甘,遣兵戍之,以图虔州《志》云:虔州去新淦六百里。正德中,王守仁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高安)。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临江)。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南昌)。保大十年,改属筠州(高安)。宋初因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五十三里。○都尉城府东三十里。汉豫章都尉治此,因名,其地属建成县。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高安华林土匪),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临江有城门十座)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

○瓦城(大桥筑卫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

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

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

《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新干大洋洲),东北五里有卢城,

西北三十里有樊城(樟树山前)。建置未详。

○章山府治西偏。晋时有章者隐此,因名。山周二里许,两江环其阳,萧水绕其阴,南连瑞筠山,北接白牛冈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志》云:章山北奠蒙阳,南罗阁笥,西朝渝水,东抱贡章,旧名富寿冈。又城南有瑞筠山,山滨江,周五里。唐僖宗时,尝产瑞竹,因名。城西南十里曰龙冈山,当驿路。又白牛冈山,在城东三里,皆坦夷。

○栖梧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绵亘数里,岩谷殊胜。《志》云:山前濒河,有石曰河皋石,昔周瑜尝憩此,今呼为河皋寨。

又西南五里曰黄冈山,下为黄冈铺。

阁皂山府东六十里。山形如阁,色如皂,有峰六、岭四、岩二、原五,其余泉石、池塘之胜,参差不一。相传为神仙之府,《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周回连亘二百余里,东北连丰城,东接乐安,南跨新淦,屹为屏障。《志》云:阁皂山前又有峡山,周九里许。

○紫淦山,在府东四十里,周二十余里。峰峦高数十丈,其色紫翠,淦水经其下。又夏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周十余里,峰峦高耸,有泉可引以溉。县东北二十五里又有云谷山,周十余里,三峰相峙。银嶂山府北七十里。特立如障,周十余里,多白石,色如银。或曰:旧尝产银,官收其利,今否。

又钟秀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卓笔。其对峙者曰孤山,在府西北二十里,苍翠秀拔。

○清江(赣江樟树到丰城界段)在府城南,即赣、袁二江之合流也。赣水自吉安府吉水县流经峡江、新淦二县,而北至府南十里万石洲南,西会于袁水。袁水出袁州府萍乡县之泸溪,至新喻县,为渝江,东北流,至府南十里而合赣江,绕流经城东而北,谓之清江。明成化末,赣水北冲蛇溪,不复西折,止有横河一线,与袁江相吐纳,于是郡城止临袁江,直至城北二十里,二水复合,水势盖大,时有冲啮之患。又十里经清江镇(樟树市区),入南昌府丰城县界,是为剑江(赣江丰城段)。

太平江(樟树西蒙河)府西三十五里。出新喻县蒙山之阳,东南流,为太平江,又东南入于袁江。《志》云:府西南二十八都有太平湖,俗呼大湖,有灌溉之利。

○萧水樟树西肖江),在府西五里,源出栖梧山,及府西之乌塘,合流而为萧水,绕城西北,复东北流,经清江镇(樟树市区)而入大江。中有萧滩,亦曰萧洲。今城西四里有萧洲桥,城东有萧滩驿,皆以此水名也。

蛇溪府东十里。源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暴至,北冲蛇溪,遂成大川,滨溪田土被浸者千百亩,俗呼为铜锣江。嘉靖十二年,尝议塞之,不果。《志》云:赣水今半冲蛇溪,其半自府北十五里废荷湖馆分流,绕余家洲(樟树市区药都广场注入赣江),至清江镇(樟树市区),复合入于江,俗呼入江处为蛇溪脑。永泰市,在府东南十五里。淦水府南三十里。汉新淦县以此名。淦邑既迁,水遂属清江县,其发源自府东南茂材乡之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

○沉香溪,在府东五十里,即阁山水也。其左界水流会淦水,右界水流经清江镇南八九里,折而东,纡回入丰城县界,至小江口(丰城小港口)入江。

万石洲府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平旷肥饶,岁收尝倍,因名。《志》云: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地名龙窟口,即赣江会袁江之故道。洲北曰北横河,东出铜锣江口,亦曰下横河。又北即中洲也,在两江中,因名。横广十里,纵二十余里。又北与金凤洲相接,洲盖在府城东南文明门对岸江中,横亘一里,与中洲止隔小溪也。

○游家洲(樟树药都广场今誉家洲),亦在府城南十里,袁江西来北折,洲在其右也,与万石洲相望,一名双洲。又余家洲,在清江镇上流江中,绵亘十里许,蛇溪绕其内,土可树艺,亦为贾人居货处,一名祝家洲。固本堤府城东古堤也。

赣、袁二水合流东下,最易冲啮。宋嘉定迄咸淳守土者,相继伐石砌为堤,水方顺道。元大德间,亦尝增修。明弘治四年及八年、十一年,相继修筑,始为完固。崇祯十五年,堤坏侵城,旋议筑治。盖缘江西岸之巨防也。又梅家堤,在府东十五里。旧有堤,明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垂修垂圮,民不能田。嘉靖初,悉力修筑,始不为患。崇祯十一年,复决,寻修塞之。相近有黄家园、郭陀堆、龙潭口等堤,崇祯十二年以后相继崩坏,旋复修治。又钟家园堤,在府东南十余里。《志》云:堤当袁、赣二水之冲,修筑为艰。隆庆三年修成,复坏,以沿堤皆沙砾,易于消溃也。万历中,复尝修筑。

○樟树镇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至丰城县七十里。南北药材皆集于此,本名清江镇。袁、赣二江合流十里,遂绕镇而北,镇因以名。亦谓之鹿渚。《志》云:镇即故新淦县址也。西北面江,其左则紫淦水会蛇溪水入焉。有湖绕其后,曰瓦窑湖。镇周回十里许,为门者四(樟树城区城门四座):北出曰大德门,迤北而东曰菜市门,正东曰东门,正西曰秀江门。先是有小溪江水灌入,与瓦窑湖通。后以水患闭塞。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于此,并置税课局。正德中,宸濠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起兵吉安,会军于樟树镇,即此。

○太平市(昌傅镇),在府西南三十里,元时有巡司,明初革。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黄土市(黄土岗镇),南四十里有长蓝市,今为戍守处。萧滩驿旧在城东万胜门外。明万历中,迁于城东北广济门外。又有清江递运所,在城东南清波门外。俱明初置。《志》云:递运所有二:今清波门外之所废,而永泰市之所仍旧。又金凤驿,元置于金凤洲,明初省。员僚寨府西南六十里。接新喻、高安两县界,寨盖唐曹王皋所立,同员僚守之,因名。又栖梧山前有故河皋寨,阁皂山南有凌云寨。

○曲水桥,在府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

新淦县府南七十里。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五十里。本秦旧县,以淦水为名,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皆治今清江县东。隋迁县治南市村(新干县城金川),属吉州。唐因之。宋初亦属吉州。淳化三年,改属临江郡。元元贞初,升为新淦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二十五里。○制置城即今县治。《志》云:唐尝置虔吉五州巡简使于新淦。五代梁开平四年,杨吴亦置制置院于此。《五代史》:淮南既得吉州,欲遂图虔,用严可求之策,以新淦为都制置使治所,置戍兵城而守之,此即县置城之始也。宋废。元至正十二年,临江军卒刘天倡集义兵,树栅自卫。二十二年,知州王贞复修故城遗址。明正德中,县令刘天锡用石砌,为门七,后尝增修。泥溪城县南四十里临江。梁末,萧勃起兵广州,逾岭而北,遣将欧阳屯豫章之苦竹滩。陈将周文育袭据芊韶,大骇退,入泥溪。文育遣别将周铁虎袭擒之,即此。

○监军城,在县西十里,地名城口。杨吴置制置院于新淦,又渡江而西置监军营,因筑此城。宋绍定间废。

○湓山县东六十里。山有十二峰。又东十里有伏泉山,山周六十里,上有泉,飞空而下,皎如素练。《志》云:县东五十里有丰城山,山周一百里,旧

○湓山县东六十里。山有十二峰。又东十里有伏泉山,山周六十里,上有泉,飞空而下,皎如素练。《志》云:县东五十里有丰城山,山周一百里,旧名百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小庐山县东北六十里。山周百里,上有石池,泓澄如镜。又有石泉,分飞瀑四道,汇于山麓,溉田甚众。

○黄蘖山,《纪胜》云:在县西二十里,临江。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盖因山以名。

○清江在县治西,即赣水也。其上流自峡江县北流入县界,又北入清江县境,县境群川悉流会焉。

○象江,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新喻县界,东流三十里,合于清江。泥江水县南十里。一名泥溪,源出抚州乐安县界,流入县境二百里达于清江。泥溪城以此名。又秀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其流萦曲,凡八九折而达于清江。

○桂湖,在县治南,一名仓池,余流亦达于清江。又太洋洲,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中,近清江县界。

○丕山镇县东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南滨江有金川驿。俱明初置。

新喻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县七十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县九十里。汉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新渝县,以渝水为名,属安成郡。晋因之。宋曰新俞。齐又讹曰新谕,而县治不改。梁、陈因之。隋平陈,省入吴平县(今属樟树昌傅镇),旋复置,属袁州。唐武德五年,分置西吴洲。七年,省州入县,仍属袁州。天宝以后,又讹为喻。宋淳化三年,改属临江军。元元贞初,升为新喻州。明仍为县。《城邑考》:县城宋靖康初筑,后湮废。明正德中,因旧址筑土城,后尝营葺,周不及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

○新喻旧城县南三里。《志》云:袁江南三里龙池墅有城,即故新喻城也。隋大业中,以水患迁治距村。唐武德七年,仍还旧理。大历八年,又以水患迁今治。《志》云:县治南虎瞰山上有钟山府城,隋大业初置,寻废。唐天授初,又置临梁馆于山上。今为县学。

○吴州城,在县北四十里。唐初析新喻为吴州,以距村为州治。武德七年,废州入县,时县尚治距村也。吴平废县县东百里。后汉中平中置汉平县(樟树义成,中州一带),属豫章郡。三国吴改曰吴平,晋宋以后仍属豫章郡。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阳县。○治平废县,在县北八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吴州。七年废。又广丰废县,在县北八十四里,亦武德中置,寻废。

○虎瞰山县治南。屹临渝水,势如虎踞。又县北十里有蟠龙山,蜿蜒高峻。又铜山,在府西二十里,有铜矿,唐大历中置官场,宋初罢。

○钟山,在县西四十里,西接分宜县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一大钟从山峡流出,因名。《安成记》:钟山流水阻峻,春夏则湍γ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居民每视沙之多寡为丰歉之准。《寰宇记》: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隋钟山府之名本此。

蒙山县北九十里。岩奇秀,高插云汉,周回百余里,郡西境之望山也。其相连者曰宝珠岭,《志》云:岭在县北八十里。

○百丈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顶阔百丈,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绵峰,二峰相距七里许,群山环亘,如屏障然。又仰天冈,在县西北十五里,高耸数千仞,上有仰天池,岁旱不竭,登其巅,一邑之景然在望。

○袁江在县治南。其上流自袁州府分宜县流入界。一名秀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东流入清江县境而合赣江。《寰宇记》: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计长二里,其地险峻,号五浪滩,滩头立五浪馆。

○颍江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蒙山之阳,合榄陂、禄陂、龙镜诸水,达于清江。《志》云: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合流而东南入于渝水。同水县西八十里。自分宜县之同村阁岭东流入县界,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达于泸溪。

○罗溪驿在县东四十里罗坊市中。明初置。

峡江县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新淦县八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县百十里。本新淦县之峡江巡司。明嘉靖五年改置今县,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八十二里。

○巴丘城即今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孙吴分石阳县置巴丘县。是也。按:汉建安五年,孙策下豫章,留周瑜镇巴丘。梁大宝二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趋浔阳,屯于巴丘。由晋、宋至陈,县皆属庐陵郡。隋并入新淦。唐以后因之。明初,置峡江巡司于巴丘故城,去新淦阔绝,危溪峻岭,巨盗出没不常。嘉靖五年,守臣钱琦始建议立县,仍因峡江之名,拓巡司故址为治所,负山阻江,称为岩邑。《舆地志》:巴丘故城南有周瑜埭,始瑜入浔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遂留镇巴丘,即此。石阳城在县南。旧《志》:在新淦县东南五十里,后汉永元八年,分新淦地置石阳县,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初,孙策改属庐陵郡。晋、宋以后,郡皆治石阳,遂以庐陵县并入。隋改郡为吉州,县为庐陵,而石阳之名隐。《吉安志》云: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

○玉笥山县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类,不一而足。又有天柱冈,高千仞,形若天柱。陶弘景《玉匮书》云:玉笥山盘踞数十里,地产稻谷肥美,宜避兵。又郁木山,《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

宝林山县西二十里。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だ隆秀胜。又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新喻志》云:山在县南五十里,顶有泉,下注山腰,如匹练然。山盖与新喻县接界。

○峡江在县治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黄金水,在县南三十里,水上有黄金山。《纪胜》云:黄金水,在新淦西南百三十里,自新喻东流入断金乡,九十里而达于赣江。又有丰水,亦在县南。《志》云:水在新淦县南百三十里,自庐陵县西北流入境,达于赣江。

玉涧县南五十里。出玉笥山,回互纡曲,三十六涧之一也。下流入于峡江。旧《志》: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玉涧在新淦南七十里。疑误。

○玉峡驿在县治南峡江滨。明初与峡江巡司同置,北去金川驿(新干)八十里。

○沙坑寨,在县东北,明初常遇春讨熊天瑞于赣州,至临江平沙坑、麻岭、牛皮诸山寨,是也。《志》云:麻岭山,今在新淦县东八十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yw/1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