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在庆阳在庆阳西周末年,义渠戎趁周内乱,脱离周统治,建立义渠国。公元前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发兵讨伐,义渠国亡。义渠自商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至秦昭王共存余年,其中在庆阳建国(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达年。义渠故城遗址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庆阳宁县义渠故城遗址(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图/
在庆阳岐黄故里义渠故城遗址位于董志原南部原面上。北距西峰区30公里,东南至宁县城25公里,南距泾河川35公里。今属宁县焦村乡西沟和森王两个村所辖。此处地理环境是大原内十分险要之地。地形为南北狭长的大原,在此被东面的水沟和西面的西沟几乎割切成两半,东西最窄处相距仅有一公里,凤甜公路从中穿过庆阳宁县义渠故城遗址(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图/
在庆阳文/路笛源自-人民网
商代后期,以后,很快被占领。于是狄戎两族在这里展开角逐。最后,戎人以绝对优势打败了狄人,一部分狄人远去河套,另一部分投降戎人,与戎人杂居融合。这些戎人就是后来以义渠戎为代表的“五戎”。由于他占领的地区是地区,所以也叫。周族人民除一部分跟随古公南迁外,大部分仍留在豳地耕作务农,成为的基本群体,也是后来义渠戎国的基本公民。关于义渠戎和义渠戎国,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
一、义渠民族溯源
过去一些史学家常把祖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称戎狄,所以也把义渠戎笼统地称为戎狄后裔。其实狄和戎是有区别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章第一节云:“,他们活动在今陕西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而也是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国管辖。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居住在豳地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那时,义渠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趁先周部落力弱,逐渐将部族从西北边远地区向陇东迁移。而其他羌戎则分散居住在今甘肃、青海等广大地区,尤以大夏河草原最为集中。后来——支成为党项羌,于唐代建立了西夏王朝,另一支发展成为吐蕃族,即现在的藏族。义渠戎由于接受中原文化较早较多,社会制度迅速由原始社会向奴制社会转变。他们在陇东地区同狄族和先周姬氏部落杂居,并各自建有方国,互相磨擦与争斗。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宫适出使义渠,义渠国王送骇(难驯的马)、鸡和犀,文王又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由于义渠同周族相处关系较为和谐亲密,而猃狁(獯育之后)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猃狁失败逃走,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部落就逐渐占据了大原地区(即今镇原、庆阳、宁县等地)。再加上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富,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开始定居。同时,他们在同周族的杂居中,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二、义渠国的建立与发展
大约在夏末,义渠戎从固原草原进入陇东。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等羌戎便成为狄人掠夺的对象。义渠诸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大动干戈,“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这里所说的鬼戎、翟王,即指鬼方后裔猃狁。同时,季历又对义渠用兵。《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年,,乃获其君以归”。商文丁和武丁时期,季历和商朝继续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胜利,迫使,义渠等戎则臣服于商周。西周王朝建立后,武王命。“穆王时,戎狄不贡”,穆王便亲率兵讨伐,并迁。这里所指之戎即包括义渠在内。懿王时,猃狁趁王室衰败,南下侵扰。此后,戎狄两族在庆阳交错居住,同西周王朝时战时和。孝王时,命申侯伐西戎,西戎兵败来献马求和。夷王时,命号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西戎杀周大夫秦仲。宣王五年尹吉甫伐猃狁于太原,猃狁大败北逃朔方。此后,太原只余西戎。宣王三十六年,王伐羌戎,兵败。宣王三十九至四十年,宣王料民于大原。他采取安抚的政策,将,五戎之中唯义渠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富,宜耕宜牧,所以力量也最强大。在它的,,,。
西周末年,犬戎(即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在此之前,,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的名称。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周围、等其他西戎部落,扩大了疆域,并先后修建城池,派兵驻守。他们还依照周王朝建立宫室,设置官吏,提倡发展农牧业生产,蓄精养锐,壮大国力,在很短时间使义渠成为兵强马壮、国力雄厚的西戎强国。它的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联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
《墨子·节葬》中说:“,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登遐”。“登遐”意思是登上遥远的天仂,即今灵魂升天的意思。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习俗之一。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对敌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不降,这也是义渠国能坚持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义渠部落内部允许十二世后可以互相通婚。因义渠原为游牧民族,饮食原来以牛羊肉为主,其他杂粮和蔬菜为辅。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半农半牧民族。《史记·货殖列传》云:“……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战国形势图可见义渠国的位置
三、义渠在同秦之战中灭亡
大约在公元前年前,义渠并吞了北地诸戎,力量空前壮大。为了进一步向东南发展,它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秦国,于是演出了之后余年的义渠同秦国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史,最后导致了义渠国的灭亡。
公元前年(周襄王元年),义渠国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的关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公元前年,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战争中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公元前年(秦厉公六年),义渠国王派使臣给秦王行贿赂,以求和平共处,此后27年两国未发生战争。公元前年(秦厉公三十三年),“秦伐义渠,虏其王。”公元前年(秦襄公十三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秦国战败退出渭河下游。此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公元前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并在西河西界筑长城以界秦,史称右长城。魏武侯执政时,魏发兵5万,把秦国5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义渠惧怕魏,将兵撤出原秦国的上郡。魏随即占去上郡地,并越过桥山(今子午岭),在上郡西界修筑长城以界戎,史称左长城。从此义渠在东面同魏接界。在此后至公元前年的46年里,义渠同魏以长城为界,双方从未发生战争。
公兀前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从此,义渠东面和南面均同秦国接界,双方磨擦又起。公兀前年,秦趁义渠国内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从此义渠臣服于秦,双方时战时和,秦对义渠地稍蚕食之。公兀前年(秦惠王十一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
但是,义渠国仍然明服暗不服。公元前年,秦又伐义渠,此次战争,秦兵曾将义渠郁郅城(今庆阳)夺去。义渠失败,再次向秦称臣。公元前年,秦惠王曾深人义渠腹地游观北河,到达灵州、夏州等地(即今宁夏)。公元前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统治,朝贡于魏,同时,联合东方五国伐秦。秦国为消除后顾之忧,用计拉拢义渠。秦臣会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略赂之以抚其志。”秦王曰:“善。”于是秦国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送给义渠国王。义渠王召集群臣说:“这是公孙衍之计谋,我们不能上当受骗。”此后,义渠仍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恢复了部分领土。
公元前年,秦在中原战场取得胜利后,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25座城池,使义渠国土大大缩小。但是,由于当时义渠国全民皆兵,人自为战,郡自为战,奋勇抵抗,仍守住了部分领土,而未亡国。
公元前年,秦又伐义渠、丹、梨,未克。
公元前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他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以优厚的物质款待。后义渠国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经常来往于义渠和甘泉宫,完全失去对秦国的警惕。公元前年,也即34年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残义渠,义渠国亡,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义渠国灭亡后,秦昭王即在义渠国旧地置陇西、北地、上郡。后汉书《西羌传》和汉书《地理志》都把置陇西、北地、上郡并提,实际上郡早在公元前年(即80年前)秦就从魏国手中夺得了。
总之,义渠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融人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的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
四、义渠故城在宁县焦村乡西沟村
从周代开始,庆阳地区就是义渠戎国辖地。它的都城经过考察,确在宁县西北焦村乡西沟村。
但是,过去对这个问题众说纷云,除“西沟村”之说外,尚有“义渠故城即宁州城”之说、“寨子河”之说、“西峰附近”之说。事实上,后三说既无文献记载可查,亦无发掘情况证明,俱不可信。而“西沟村”之说却有充分根据:
1.西沟村有一个很大的古城遗址。遗址位于西沟村徐家和张家两自然村的坳心至西原畔,南北、东西各长二华里,地下l至4米处全是古代灰土、瓦砾和陶器片。当地人称为“西渠”和“瓦渣渠”。这些瓦片、陶片多为周、秦、汉代之物。这说明早在周代前期,这里已经建城。建城的这个西沟村,恰好属于周安置五戎的大原(即今董志原等地),而五戎之中就有义渠戎。当然,这个遗址是否就是义渠戎故城,还得以文献记载去印证。
2.有历史文献为证。西沟村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同历史文献资料记述完全吻合:一是它在宁州(今宁县)境内;二是位于宁县城西北;三是距宁县城50里。这些事实,同《庆阳府志》载:“义渠故城在外1西北五十里”、《甘肃新通志》载:“义渠故城在宁州西北”以及《甘肃古代史》等史志的记述完全一致。《中国历史地图册》虽然将距离标得不够准确,但位置和大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这些文献我们不可忽视。另外,从古今名称上看,也很相似。汉王莽时代,曾将义渠县改为义沟县,义渠、义沟,西渠、西沟,名字十分相近。
3.从地形环境看,适宜建城。此古城北和三不同自然村相接处,原面被东西二沟切割成一个岘子,宽约米,地形十分险要,是董志原中部关口要塞,这里有古道穿越南北,南达秦古都咸阳,北通银川河套,东依桥山,西望崆峒,可谓战略要地。同时,西沟沟下距原畔30多米深处有一泉水,流量较大,完全可以供给城镇居民用水。因此,义渠国在这里建城是适宜的。
对义渠故城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的看法,年庆阳师专张耀民先生文章《义渠都城考证琐记》和庆阳师专副校长、历史系教授李仲立、庆阳地区博物馆馆长刘得桢的考察报告《甘肃宁县西沟发现义渠国国都遗址》两文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李、刘二位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古城遗址位于董志原南部原面上。北距庆阳市西峰区30公里,东南至宁县城25公里,南距泾河川35公里。今属宁县焦村乡西沟和森王两个村所辖。此处地理环境是大原内十分险要之地。地形为南北狭长的大原,在此被东面的水沟和西面的西沟几乎割切成两半,东西最窄处相距仅有一公里,凤甜公路从中穿过。
古城址:大原原面的古城遗址虽然已荡然无存,但他们从老年人的追忆中得到城基的线索。在西沟沟畔,原徐家自然村的徐家堡子发现古城北墙残基。农民徐安宁在大门外挖了一处南北向的断面,修了一只土窑洞,窑洞顶部正好是城基,暴露得十分清楚。城基为东西向,底部平整,两壁直垂,距地表1.5米,宽2米,内垫土均为夯筑,夯土土层厚至7厘米,没有夯窝。据当地老百姓讲:70年代还有不到l米高的城墙,最近几年被挖掉。城墙北连一座小城堡,早已被毁。东面水沟沟畔也有类似的城墙残迹和一处小城堡。两地相距0米。沿西沟沟畔向南,是西沟原第五生产队叫张家堡,沟畔小咀上也有一座小城堡,现存残墙高2米,近基部用夯筑,没有夯窝,上部夯土层厚10至12厘米,地表布满秦汉砖瓦。小城堡南侧,有一段东西向的壕沟,是人工所为,人称城壕。沿壕向东已是平原,宽约8公里。在东西宽约0米、南北长约1米,约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遍地为周秦汉陶片、砖瓦,当地群众称为“瓦渣渠”。在此地断面处全为1至3米厚的文化层。这座城的东北、西北、西南角所发现的小城堡疑为大城的角城,应有4个,已发现3个,发现的灰坑:在西边沟畔及古道胡同两侧的断面处,发现灰坑20余处,形状有三种:一是呈葫芦状,小口,壁孤形,平底,距地表1至2米,底宽1米左右;二是袋状灰坑,尖底,腹下大,口微收,一般距地表2至3米深,如同董志原的古水窖;三是形同园底釜状,壁底呈园形,距地表1至1.5米。沿胡同暴露出的文化层厚l至3米,有些地段全为灰渣,内含十分丰富,当地群众称为“壮土”,每年挖取当肥料使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收看上期精彩内容★内容来自网络我们重在分享,对原作者表示敬意!文章仅供参考或娱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消息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回复说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百通
免费发布招聘、出租、转让等信息。
代理发布各类商业广告,建设、推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