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楼北面与门前的古树
在潢川南城,老城关镇院内,有这样一幢两层西式洋楼,俗称“牧师楼”。去年年底,因为听闻有人希望拆除此楼,受信阳市基督教两会吴长老的委托,我于12月12日写就一份《关于潢川县南城基督教(原内地会)老建筑牧师楼亟待保护的建议》,在14日提交给了潢川县政协涂白亮主席。仅仅隔了三天,就接到了县政协给予的明确答复:由潢川县政协牵头,宗教局、文物局、建设局以及基督教两会参与,对牧师楼进行联合考察,以确定保护的红线与保护的范围。在12月24日下午,几方的现场考察和讨论会就召开了,这或许就是给平安夜最好的礼物吧!
这幢很幸运地保存到现在,被俗称“牧师楼”的老建筑,是英国内地会牧师兴建的。当时应该是为内地会英国牧师梅森兴建的住宅。该楼虽然历经百年,但是其外观、以及内部主体结构,包括地上两层及地下室均保存完好,其中木地板、室内扶梯、壁炉、烟囱等俱存。而和它同时期兴建的教堂等宗教建筑,以及一些民用建筑,却没有那么幸运,现在都荡然无存。该楼解放后一直由城关镇政府使用,老城关镇搬迁后,在落实宗教政策时,再度交还给了基督教会。
牧师楼以及它所代表的基督教内地会在潢川已经走过了百年时光,见证了清末民初、民国、新中国时代的变更;更见证了基督新教内地会在潢川的开拓、发展、日本军国主义对潢川的侵略,以及新中国初创、文化大革命危难、改革开放迎来大变革的不同时期。
牧师楼南面二楼外观与南立面
牧师楼室内楼道及扶梯
牧师楼室内被堵住的壁炉以及木地板
与该楼相关的一些背景资料是:年6月25日,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将宁波差会改名为“中国内地会”,并确立其宣教方针,就是要召募一批可以迁往中国内陆地区长期工作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内地;内地会的总部最初设在杭州,年迁至上海,慢慢把宣教工作深入中国内陆,最远抵达新疆乌鲁木齐,直到年代才在东西方冷战的政治背景下撤出中国。年内地会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持续向亚洲17亿的非基督徒人口传扬福音;现时海外基督使团有大约一千名宣教士,来自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地。
今天的潢川时称光州,年内地会分支由周口沿陆路渗透到光州,阿甘托先生(中文名字:艾旭)开始在光州南城设堂传教,光州也由此成为内地会在豫南传教的中心城市。据年英国出版的一本内地会书籍《梅森在光州》介绍:
“光州,光明之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一个著名的‘鱼米之乡’,人口大约万。年,一位叫阿甘托(Argento)的意大利传教士来到这里。阿甘托先生于年加入中国内地会并被委派到光州地区传教。他在城外的一个小酒馆里呆了二十多天,每天召集两次集会,在露天向当地人布道,宣传基督教义和上帝福音。
一个月之后,他租了一处房子。很多人出于对他的崇拜,天天来见他,向他咨询有关宗教的问题,中国官员对他很友好,他也对在当地传教充满了自信。年,他的工作已初见成效。有几人接受洗礼皈依上帝。”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光州内地会亦不能幸免。据信阳人柴莲馥年所著《庚子教会华人血泪史》记载:
“......庚子年正月,光州考试时,教会曾遭群众煽惑滋闹,并将教友陈宝书用石块殴之流血。堂中书籍,俱被抄掠,教中人士受辱者亦甚多。均皆忍之未较,幸艾牧不在堂中,尚未大起风潮。然仇视之机,已伏于此矣。
讵至六月初旬,因京津鲁晋一带,拳匪倡乱,而河南之周口光州,以及他处土匪,亦前后闻风响应,肆行其平素歧视之心(幸非真拳匪,皆乌合之众)。以故光州于六月十二日晚,突有群众蜂拥至堂,不但劫掠财物,拆毁房屋,又将艾牧殴至死而复活者再。且将城内各教友家,沿门搜查,其凌辱不堪言状......”
“光州”也因此被录入《辛丑条约》附件八,即光绪帝命令在一些外国人被杀被辱的州县五年内不进行科举考试的旨意。在《大河以南各州县法国教案已赔数目》里也明确记载有:“光州:一千两(有议单底稿,议单上写二千两,实付一千两)”。为什么会出现议单上赔偿二千两实际只赔一千两呢,这个和內地会拒绝义和团之乱后的赔偿有关。
年,阿甘托牧师在潢川县南城中大街设立内地会福音堂。随后在商城建立传道所。这时的教会建筑,多数是购买中式民房改建,在入口处设一体量高耸的钟楼以及十字标志。
年,阿甘托的身体因为义和团事件所遭受的创伤而每况愈下,被迫退休回国,直到年10月,英国传教士梅森来到光州。关于内地会在南城教堂建筑,《梅森在光州》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曾经有一次,房东要收回传教工作站租赁的房子,就将基督徒们赶了出来。连续几个月,这些基督徒天没亮就聚集在城门口,大声疾呼,要求得到一个敬拜上帝的地方。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基督徒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但是房租的价格太高,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或许是上帝的保佑,房东一个远在外地的儿子和基督徒们取得联系,写信回家劝他父亲,将房子半价卖给教会。当他们获得房子时欣喜若狂。很多妇女甘愿卖掉自己的银镯和头饰,筹集经费用以房子的翻修。于是光州的教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光州的主教堂有一座漂亮的钟楼,按照中国风格建造,用以纪念阿甘托先生。”
“教堂的建筑都是基督徒们捐资兴建的,梅森先生只是资助了少部分款项。他捐给教堂一架脚踏式风琴——教堂里最重要的一件家具,梅森太太负责培训了一群年青人伴着风琴唱赞美诗。一开始人们只是在一个房间里聚会,但是很快一个房间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人们纷纷捐款,建造了一栋专门的建筑用作教堂。就这样,建筑越来越大,不仅给基督徒提供住宿,还给那些不信教的人提供帮助。
教堂住满了基督徒,人们把教堂视为他们共有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和家园,因此逐渐培养了一种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对这栋具有异域风格的建筑充满了热爱。
光州的主教堂能够容纳人,主要由当地信徒捐资兴建的,甚至在乡下的基督徒也乐于捐款捐物,教堂由一位基督徒设计,宏伟壮观,堪称完美。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住宿,教堂里修了一个地道,人们在地道里就能听到牧师布道的声音。
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基督徒们都带着极大原参于热情期待着一年一度的宗教大会。男人,妇女和儿童成群结队地涌进城里。城里的教堂为他们提供了住宿,地上铺上稻草做成地铺,提供的食物都是从街边食摊上买来的,天刚朦朦亮,数千人就聚集在教堂,开始每天三次的宗教活动。大厅里拥满了虔诚的听众,由于场地有限,很多人只能站在院子里,聆听上帝的福音,神情庄严肃穆,满怀崇敬。”
具体到这一座牧师楼,我们可以知道和了解的信息并不多,只知道是梅森年来光州后兴建的。和它同时期兴建的教堂等宗教建筑,以及附属的其他民用建筑,现在都已荡然无存。目前,小南海的清淤及景观恢复工作,县里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而小南海的精髓,恰恰就是独特的五教荟萃、和谐发展的人文景观。而该幢牧师楼正是五教之一,基督新教内地会留下的唯一传承与见证。
古老的光州,悠久、辉煌且包容的历史与文化,注定了今天的南城,在未来的恢复发展中不可限量的前途。反过来,南城更是未来潢川进一步发展的精髓之地,是文化的根。根繁才能叶茂,我们作为今天的潢川人,现在一定要珍惜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每一份遗产,并发扬光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