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青岛莱西含义并非莱阳以西,这里曾出了个莱

掌上莱西

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掌上莱西“   青岛建制不过是多年的事情,但如果细细考究,我们会发现,这一地区有人类活动至少已经有数万年的历史了。这并非什么夸大之词,单看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种种石器,我们就可以感悟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繁衍能力之强。考之于上古历史,青岛最早应该属于东夷。而整个东夷古国之中,有确切史料支撑的,为今人所知晓的只有一个莱国。按照地域划分,青岛最早应该是莱国的一部分。莱国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连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都要敬它三分。可这样一个古国,最后居然悄无声息地在历史中消失了,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

  莱国是怎样一个国家,它的强盛与没落背后又隐含着哪些故事?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莱国。

莱国起源:是东夷古国,莱西平度等为属国

  看看商周时期以及更早的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华夏族(汉族)主要控制着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而环绕华夏族的都是些少数民族。这在今人看来多少无法理解,可在古人的地缘观念中确是一个事实。具体来说,现在的胶东地区,在商周时期算是野蛮人的居住之地了。

  古人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就是对这些化外之地少数民族的蔑称。相较于中原的华夏族而言,这些地域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地人有的披发文身,有的居住在洞穴,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耕作还过着渔猎生活,因此不受中原人的待见。东夷就是对东方野蛮人的称呼,现在经济发达的胶东地区,就是古代落后的东夷,真是历史的造化弄人。

  在古代,东夷人虽然生产水平低,但是还没有摆脱远古的尚武精神,经常对华夏族造成威胁。莱西市史志办宋武撰有《莱西与古莱夷文化初探》一文,对东夷的军事实力有过描述,提到“散居山东的夷部落素以勇武善射著称”。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代先后发生过后羿、寒浞之乱,夏政权一度被东夷反叛势力所操控。少康时期,夏族积聚力量起兵攻灭寒浞,重新振兴夏王朝。至商代,武乙、商纣均两次征伐东夷。公元前年9月,武乙攻克顾方、夷方、林方,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陪都,以牵制东夷。公元前年,东夷攻殷,武乙出兵反击,追至今临淄附近,歼灭东夷有生力量。公元前年7月,纣王亲率甲士4.5万,战车千乘,由朝歌出发,渡济水入山东,在奄(今曲阜)与6个诸侯国会师,拥兵10万,大举伐夷。夷族9个方国分别出兵,依托沂蒙山区和淄河流域,轮番迎击商军。纣王攻破长勺(今莱芜北),至营丘(今临淄)后退兵。次年初,纣王在奄率战车、甲士3万攻占营丘,夷族残余退至薄姑(今博兴县境内)。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东夷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现在的山东淄博以东大片土地都控制在东夷的手中。也正是在这一地域上,诞生了莱国这样一个国家。

  据《青岛百科全书》修订条目记载,莱国确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著名历史学家王献堂《山东古国考》记载:“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今江苏省赣榆县北部),州国(今安丘市杞城),维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东南)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莱州、莱阳、莱西等国。”也就是说胶东半岛基本上都是莱国的国土,当时的青岛地域自然也包含其中。

  当然,在距今久远的中华文明早期,胶东地区肯定还有别的国家存在。但是因为史料的缺乏,现代山东东部地区可以确定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莱国。

莱国兴衰:从姜子牙都敬三分,到齐国灭莱

  莱国既然是东夷人建立的古国,其好勇斗狠的能力自然不容中原人小觑,它首次在史书中亮相是在西周时期,连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即姜尚,也称姜太公)都敬它三分呢。

  周武王攻下商朝,分封天下。当时山东境内封了两个国,一个是周公(原名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的儿子伯禽被封于鲁,另一个远在东方的齐国,受封者正是灭商的头号功臣姜子牙。算上胶东地区东夷人建立的莱国,现在的山东是齐、鲁、莱三国争霸。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与太公争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姜太公受封齐国,起初定都于营丘(今昌乐东南外沿区域),本来他走走歇歇并不着急,旅店老板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且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大概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太公听了此言,当晚也不睡觉了,走了一晚上,黎明就到达营丘。还没喘口气呢,莱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不过,莱国终于未能战胜能征善战且足智多谋的姜太公,吃了败仗,退回了莱国,却为齐人留下了莱夷雄心勃勃,不甘蜗居一隅,企图西进发展的战略意图。或许为了躲避莱国的锋芒,齐国后来将国都从营丘迁到了据国境较远的临淄。

  齐国和莱国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肯定有不少边境战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应该占据了主流。这从今人发掘出的莱国文物中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年,归城(莱国都城,今龙口市城东南。也有专家认为,莱国都城在今即墨)遗址上出土了两件青铜器,专家在一件名为“启卣”的青铜酒器上发现了“王出狩南山”等39字铭文,在另一件名为“启尊”的青铜器物上也发现了“启从王南”的19字铭文,与《左传?僖公四年》有关“昭王十六年伐楚荆,南征而不复”的记载相吻合,证明了莱国国君启曾跟随周昭王南征楚国,最后战败的这段历史。我们知道,周朝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国服从周王室统治的表现之一,就是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莱国国君既然甘心带兵听从周王指挥,说明此时的莱国已经摆脱了东夷的地位,成为周王室治下诸侯的一员了。这样的话,莱国和齐国就成了兄弟之国,暂时维持了和平局面。

  但是,莱国和齐国的和平局面最终随着周王室的权威丧失而土崩瓦解。进入春秋时期,周王成了有名无实的一国领袖,根本无力约束手下的诸侯,诸侯们彼此征伐,兼并土地。齐国和莱国这对老冤家也是一样。此时的齐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头号强国,而莱国在和中原人的交流过程中,早就失去了原始的尚武精神,国力也日渐衰落。据《青岛百科全书》修订条目记载,齐灵公十一年(前),齐灵公挥师伐莱,莱贿赂灵公幸臣凤沙卫,齐师罢兵,莱逃过一劫。齐灵公十五年(前)齐侯召见莱子(莱国国君),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晏子的父亲)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今平度东南部唐田)。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占领了今平度大部土地,棠为齐邑。

  在齐国灭莱国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宫廷大戏同时上演,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当下的热播大剧《芈月传》,那就是棠邑大夫棠公之妻棠姜的故事。这个女人仿佛是为了替莱国复仇似的,一个女人搞得齐国发生了内乱,最后齐王被大臣所杀,这个大臣也落得个族灭的下场。我们会在下一篇中详细讲解。

青岛与莱国:莱西名称源于莱国,平度是莱国粮仓

  讲完了莱国的兴衰史,我们肯定还要提提青岛跟莱国的关系。我们说,青岛的疆域属于古莱国,莱国的文化也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先说地名吧,现在的莱西是青岛下辖的城市,它的名字就跟莱国有关。《莱西市情》曾刊文《莱西不是莱阳之西,而是东莱国之西》,道出了莱西名称的由来。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莱西的称呼源于“莱阳的西边”,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在历史典籍中很明白地记载,现在的莱西,在齐景公时期,就是“东莱国的西界”。说莱西是东莱国之西,才是正本清源,名正言顺。按照《左传》、《齐乘》等史书的记载,在齐景公的时候(前~年),沽尤二水,即大沽河与小沽河一带,是齐国的东界。这正好证明了“沽尤”(今莱西)以东,就是东莱国(莱国)。也就是在间接地说,莱西是东莱国的西界。因此,莱西地名之说,从历史上说大有来头,应当解释为东莱国之西,而不是当代人们所常说的“莱阳的西边”。

  再说说地域吧,现今青岛的不少地方,都曾是莱国的经济中心。莱西市史志办宋武就曾考证,莱西地区很早就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性质的中心聚落,并形成了较早的方国。上世纪70年代末,莱西发现西贤都遗址,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专家推测,这处遗址应属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从其规模看,决非一般的“聚”、“邑”方国等级可以比拟,极有可能是“都”一级的方国遗址。种种迹象表明,莱西处于莱国的中心位置,是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光是莱西,现在的平度也曾是莱国的经济重镇。前文提到的棠邑,就是现在平度的棠乡。据《孟子·尽心下》记载:“齐饥,陈瑧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意思是,孟轲(孟子)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成语“发棠之请”就来源于此。由此看来,棠邑还是齐国的粮仓。

  时下有部热播大剧《芈月传》,讲的是宫闱政治,很受年轻人喜爱。其实,在齐国灭莱国的过程中,也有一个绝色美女,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导致齐国国君被杀,权臣族灭,在《左传》、《史记》中都有记述。

  这个美女是棠邑人,也就是现在的平度人,名唤棠姜(即东郭姜)。和她相关的两个男人,一个是齐国国君齐庄公,一个是齐国权臣崔杼(zhù)。故事就围绕这三个人展开。

棠姜是绝色美女,被权臣崔杼看上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里将16个女人打入了《孽嬖传》,所谓孽嬖是指亡国的宠妾,其中有著名的妹喜、妲己、褒姒,也有不太著名的棠姜。这些女人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绝色。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她们究竟长得多好看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但是只要看看跟她们在一起的男人的反应,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她们的美艳程度了。

  妹喜是夏桀的王后,妲己是纣王的妃子,褒姒是周幽王的宠妃,三个女人迷得帝王们连江山都不要,你说那得有多漂亮呢?棠姜就是这个级别的美女。棠姜是棠邑人,棠邑是莱国的属国,在今天的平度东南境内,后来棠邑被齐国攻破,成了齐国的属地。起初棠姜生活应该不错,嫁给了棠邑大夫(古代官职名)棠公,还生了个儿子棠无咎。襄公二十五年(前),棠公去世了。

  就在棠姜料理丈夫后事的过程中,她结识了齐国大夫崔杼(崔武子)。这个崔杼可是个实力派,当年齐灵公本来打算立小儿子为太子,崔杼仗着自己有权,硬是和灵公对着干,在灵公病入膏肓之际,迎立公子光为太子,气得灵公吐血而亡。公子光当上齐国大王,是为齐庄公,自然少不了崔杼的好处,他任命崔杼为上大夫,把很大的权力交给他,可以说崔杼在整个齐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崔杼这样的大官怎么会认识棠姜呢?这全靠中间人东郭偃所赐。东郭偃是棠姜的弟弟,又是崔杼的下属,估计跟崔杼私交不错,听说下属的姐夫死了,就让下属驾车带着自己,赶到棠邑来吊唁。就这样,崔杼见到了棠姜。

  我们说了,棠姜是个绝色美女,年纪轻轻的没了丈夫。崔杼来吊唁,正事不知道办得如何,一见棠姜就动心了。回家后,茶饭不思,满脑子想着棠姜。后来实在熬不住了,就找来东郭偃说媒,要娶棠姜为妻。

  《左传》中记载了崔杼就娶棠姜和东郭偃的对话,颇为有趣。崔杼提出这个想法后,东郭偃这个首先就不同意,他说:“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男女同姓不成婚,主公是齐丁公之后,下臣是齐桓公的后代,同为姜姓;主公欲娶臣姐,恐怕不大合适吧。可崔杼的心已经躁动了,哪还考虑这些,于是就让人占卜。结果出来了,有人说是吉卦,也有人说是凶卦。可崔杼说:“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意思是说,哪有什么凶兆,又有什么影响呢?就算有凶兆,她前夫已经承担了。说到底是自己已经动心了,什么话也听不进去。

  就这样,崔杼因为一见钟情,娶了美人棠姜,顺带连棠姜跟前夫的儿子棠无咎也一并接到家里。从此,给齐国政局种下了一个祸根。

崔杼称病搞政变,因夺妻之恨杀齐庄公

《左传》叙事简洁,故事发展到这里,也没什么铺垫,直接来了个大转折——“庄公通焉”。意思是说,崔杼娶了棠姜不久,齐庄公就和棠姜勾搭上了。

  齐庄公怎么会跟棠姜好上,史书上却没有说,但读者自己也能想出来。首先,那是棠姜的姿色太出众,许你崔杼一见钟情,就不许庄公再见倾心?其次,庄公跟崔杼的关系一直很好,在政治上是盟友关系,两人平时少不了私下来往,这么一来二往的,庄公肯定就注意到棠姜了。至于棠姜愿不愿意,只能大家自己去想,反正齐庄公就这么跟大臣的夫人勾搭上了。

  这故事让笔者想起《三国演义》里的王允巧施连环计。貂蝉为了大汉基业,先跟着吕布,又从了董卓,闹得吕布和董太师之间反目成仇,最后以毒攻毒,吕布杀了董卓。棠姜背后会不会有莱国遗臣的指使?她是不是也为了报当年故国被灭之仇?我们只能去猜测。

  事情闹到最后,纸里包不住火,崔杼发现自己拥立的大王居然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可想而知,崔杼对齐庄公的痛恨得多么刻骨!郑连根在《因绯闻而丧命的齐庄公》一文中说,齐庄公四年(公元前年),齐庄公率军讨伐晋国,崔杼想借机杀死他,但没有得手。但崔杼并不甘心,极力寻找同谋者。恰在这时,齐庄公的侍者贾举因小过遭到齐庄公的鞭打,崔杼便设法亲近他,让他在宫中充当耳目。贾举欣然应允。

  公元前年夏天,莒国国君来朝见齐庄公。齐庄公在临淄城北设宴款待他,并召诸大夫作陪。崔杼推说有病,没有赴宴。贾举密报崔杼说:“国君会在席散之后,前来探问相国病情。”崔杼笑道:“昏君哪里是要来看望我,是想做那种无耻之事罢了。”回头又对妻子棠姜说:“我今天决计杀死昏君,你若听从我的安排,我不张扬你的丑事,还将立你的儿子为嗣(继承人),否则,你母子俩别想活命!”棠姜应允。崔杼于是埋伏下杀手,又派人密告贾举,让他见机行事。

  齐庄公果然来了。庄公进门后,问候了几句崔杼,就去见棠姜。棠姜将庄公让到外室,然后找借口进入里屋,与崔杼从侧门溜了。这时候,庄公还傻乎乎地一边拍着柱子唱歌,一边等着美人归来。

  齐庄公没等来棠姜,却听见外头一阵乱哄哄的声音愈来愈近。接下来的事,林汉达在《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中说:齐庄公忙着喊贾举,没答应。又往窗户外一瞧,只见一大群士兵围上来了,吓得他想跑,可是前后门都锁上了。庄公打破了一扇门,一看,也没处可跑。他就跑到一个台上。一会儿工夫,台底下的士兵就围满了。庄公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国君,放了我吧。”带头的棠无咎说:“我们奉了相国的命令来捉拿淫贼,哪儿有这样的国君?你肯定是个冒牌货!”庄公说:“我跟你们起誓,决不为难你们,请相国来吧!”棠无咎说:“相国病着不能来,你还是放明白点,自个儿动手吧,别再丢脸了!”齐庄公没法子,只得跳到临近的屋顶上,打算从那边逃跑。棠无咎一箭射中了他的大腿,齐庄公站不住,从房顶上掉下来,被士兵乱刀砍死。

  就这样,一国之君因为私通,死于政变。齐庄公死后,崔杼等人拥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国君,就是齐景公。

“秉笔直书”由此产生,棠姜和崔杼自杀

  崔杼谋杀齐庄公,立刻在齐国引起轩然大波。先是有几个大臣为庄公殉难,再有一些人表达不满,崔杼杀了几个,结果引起更大的反弹。

  中国历来有些低眉顺眼的御用文人,但也不乏刚直不阿的文化人。特别是中国的史家有个“秉笔直书”的传统,说来也跟崔杼弑君有关。林汉达在《秉笔直书》一文中说,崔杼杀了齐庄公后,怕留下千古骂名,因此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史官的表现固然是忠于史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崔杼弑君的不得人心。政变一年之后,崔杼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原来当时除崔杼之外,还有一个野心家叫庆封。刚好崔杼前妻生的两个儿子对棠姜带来的儿子棠无咎日益受宠十分不满,庆封趁机挑唆这两个儿子杀了棠无咎。崔杼不知内情,还找庆封帮忙平息家里的战乱。庆封一口答应,马上派人到崔府,把崔杼的妻子儿女通通杀了,最后还一把火把房子也烧了。后来,崔杼被庆封逼得自杀了,棠姜也自缢(上吊)而死。

  传说棠姜死后,她的骸骨变成虫子,因棠姜是自缢而死,所以称这种虫子为“缢女”。

(本文内容来源:信网)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ys/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