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历史悠久,
文化源渊流长,
生存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先民们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
以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内涵,
形成了特色鲜明、
便于普及流行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
结合传统年节时令,
创造产生了庙会、渔灯节、
花灯会等民俗活动。
在烟台众多的民俗瑰宝中,
胶东大鼓、海阳大秧歌、蓝关戏、
八卦鼓舞、螳螂拳、
渔灯节等13项烟台民俗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昨天,文明君和你一起盘点了
舞艺类的民俗,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技艺类的民俗瑰宝。
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
分有炕墙花、天棚花、
门花、灯花、窗花等几十种。
年入选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烟台是传统民间剪纸极为普遍的地区,剪纸样式品类丰富,勾绘染色剪纸、窗裙、对联剪纸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情趣。烟台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小巧玲珑。
莱州草编
莱州草艺是地方传统手工艺品,
其编制历史悠久,
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
浓厚的乡土特色、
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
博得国内外商贾青睐,
产品行销国内和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莱州草编的产品在传统的麦秆草辫、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编制提篮、提袋、茶垫、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秋菊傲霜、红梅吐香、悬崖飞流等题材。麦草贴盒多取型于东西方古建筑,或楼、台、亭、阁,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条街,或乡村院落等等,为各国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近年来又试制麦草、皮革合编品获得成功。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莱州的
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
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
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
占居重要地位,
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最早见于宋史。
自宋朝景德四年,
大臣潘美来招远采用此法,
督办了中国第一个官办金矿—
玲珑金矿以来,
该技艺开始写入《宋史》。
年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招远境内古坑洞发现的灼烧残迹及木炭、铁凿、锤、泥碗、黑陶碗等先人采金遗物考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招远人就采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炼黄金。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2记载:“两州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盘淘得之,甚微,且费力。登莱金坑户只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这一使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埚)等当时先进工具,通过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炼采冶黄金的传统技艺,被后来黄金史学家称为“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法”,实际上就是通过重力选矿再经高温熔炼提取黄金的冶炼方法。
烟台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