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仙境文化莱州盐事中国浴盐之富

文/宋世民刘永强

中国人烹饪调味,必先用盐,五味之中,咸为首。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要追溯到年前的炎黄时代,彼时生活在烟台沿海的先民便创造了海水煮盐方法。春秋时期,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促使海盐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到汉朝时,全国35处地方设置盐官,其中位于胶东域内的便有6个。而莱州为最早生产原盐的地区之一,有“齐鲁浴盐之富”的美誉。

由煮盐到晒盐,有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史料记载,唐乾元年间,制盐者入籍为亭户,从事生产的人称灶丁或盐丁。煎盐需要昼夜不停地烧火,终日在烟熏火燎中的盐丁很多因此失明,以至于从汉朝开始,朝廷将重犯死囚流放到海边煎盐,许多人不堪折磨相继逃亡。仅明万历十一年(年),山东盐丁逃亡者就达3万余人。

莱州地域文化研究者刘永强是土生土长的莱州人,在他眼中,盐就是舌尖上的一段咸涩历史,而世间浮华都会像盐一样消融于大地。可是,舌尖上的美食千万种,少了盐,无法想象。说盐,自然离不开莱州。地处渤海湾南岸的莱州,古代有西由和海沧两大盐场,其中西由盐场在康熙四十年(年)出了个叫唐玉之的盐民。他一改煎盐作坊,到开阔平坦的海滩开辟盐田晒盐。这种新制盐方法,既节省薪炭,还能减轻劳苦、提高产量。

当地人世代相传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晌午,唐玉之把海水放进锅里后,还没来得及煎煮,就离开了盐场。当他次日傍晚回到盐场时,奇迹却发生了,前一日放进锅里的海水,经太阳蒸烤后只剩下锅底上白色的盐粒结晶。这偶然的发现,让唐玉之兴奋不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唐玉之开始了反复试验和改进。他在盐场荒滩建大的池子,解决了地面漏水严重和多次倒池的困难。并测定出池中海水的最佳深度,实现“改煮为晒”的突破,成为中国盐业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创造。莱州旧县志记载了这段历史:“清康熙四十年,西由场灶户唐玉之,开晒滩,一滩岁可得盐数千斤,为莱州晒盐之始。”

在唐玉之的启发和带动下,康熙六十年,西由盐场的另一个灶户滕启先也开滩晒盐。经山东盐法道运使葛斗南报户部批准,取得合法地位,于是开滩晒盐之风大兴,迅速传遍全国,煎煮制盐的工艺被逐渐淘汰。清人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记载:“山东掖县一带滨海之地,斥卤不毛,盐利最厚。”记载开滩晒盐的工艺流程时说,“掖县海滨平原广阔,周回筑短垣,留缺口以待海潮。潮入,以板闸水,深与垣等。炎天烈日,一日成盐。上面余水,开闸放之。或辟地成畦,于海滨掘沟与坑,积水、挹水入畦,土以渗之,风以掠之,日以暴之;积之如陵,望之如雪。”

到雍正九年,西由场盐田达到亩,海沧场则为62亩。西由之盐以其地产特色而广为称道,据《山东产盐区域调查记》记载:“西由场在掖县西由庄,沟产质轻色白,粒小味淡,曰‘莱盐’。”清人宋书升在《莱州词》中留下:“黄茅十里晒盐场,矮屋人家坐晚凉。何物渔婆偏解事,鲍鱼风里说秦皇”的诗句。

转载请注明来源。

用镜头记录烟台,欢迎摄影爱好者将作品上传至仙境摄影网。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怎么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ys/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