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称。
济南:济水之南。因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西汉置济南郡,其首府设在东平陵城(今章丘西北),济南之名始现。西晋永嘉末年,济南国的首府又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济南开始建城设治。此后,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州、府、路、省的行政中心,发展成为海岱地区的大都会。年2月,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青岛:海中琴岛。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原为一渔村名。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青岛)设防,是为青岛建制开始。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并开始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形态初具雏型。年德皇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区(即现在市南区及市北区一部分)命名为青岛。年2月,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淄博:淄川博山。因临淄与博山而得名。年8月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成为政区名称之始。以后区划和名称几经变更,至年1月淄博市与惠民分设,市级机关由博山区迁到张店区。
枣庄:炎帝枣园,因多枣树而得名。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村落。年建镇,年于枣庄镇设枣庄办事处(县级)与峄县俱属鲁南行政区第五区,年9月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年撤消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年9月改为地级市。
东营:东营之村,因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建村。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由是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会战指挥部和部分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年3月,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年成立地级市。
潍坊:潍县坊子,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年潍县城区与坊子矿区于今市区置潍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潍坊之名首见。年改为潍坊市,年潍坊市撤销,年重建县级潍坊市。年改为地级市。
烟台:狼烟墩台,因明奇山所烽火台而得名。原为渔村。明洪武年间,为防海寇侵优,在芝罘设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得名。清初,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居民区。年5月,清政府批准烟台为通商口岸,并筹建东海关。年2月,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烟台建置开始。年,成立地级市。
威海:取“威震东海”之意。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永乐年间修筑威海卫城,是为城建之始,威海卫逐步从有防无城而演变为海防重镇。英人租借,年对外关闭。年升为地级市。
济宁:济水安宁,因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而得名。古济州,治于巨野。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今济宁)。元升济州为府治,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年改为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