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5月16日,一位江西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并
我们很快,一石惊起千层浪
这仅仅只是一晚上的数据,事实上,当天下午已经有数百位网友转发此微博并
栏目组鉴于此,我怀着无比难过的心情发了一条微博,向广大喜爱手工艺制作的观众朋友们致谢并致歉。
然而,故事远没有结束
于是,我决定再次将这些观众的声音反馈至栏目组,很快,故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以下截图来自于栏目责编的朋友圈。
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欣慰的,更是沉重的。虽然尽可能地守住了一些小群体的情怀,但这仅是暂时的,就如这位责编所言“何去何从”。
当传统电视人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依然保持着优质的内容输出,甚至他们并非自嗨,而是还有着那么多,那么多的忠实拥护者,即使是小众题材的节目,在面临几乎被下架的命运时,居然还能有那么多人为它们呼吁。
何
去
何
从
这几天,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每天打开栏目微博,看着读者的每一条留言,一字一句,我深切感受到屏幕另一边的惋惜、留恋之情。
我想我还可以再做点什么!
是的,我整理了近两年栏目所播过的手工艺制作节目并发布出来,供大家观看。
片名:驿站活化石——云锦
*内容提要:
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产于南京、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锦中极品。云锦因其用料讲究,织造精致,图案优美,色彩典丽,美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一副云锦可以在一个服装层面上表现绢、绸、罗、缎、纱,可以将五彩丝绒,金、银、孔雀羽织进,这些都是别的服装面料无法做到的,如此高超的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荐语
帝王时代受万人瞩目的龙袍是如何制作的?
南京云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不管是绝世龙袍也好,真金孔雀羽大团龙也罢,都充分体现出了云锦穿越年七彩云霄的魅力。云锦考究的用料,精湛的工艺,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科技知识。云锦不仅是南京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文明的骄傲。
片名:水陆画
*内容提要:
水陆画是一种承载着佛教文化,蕴含着工笔重彩绘画技艺的佛教绘画艺术。伴随着历史朝代更迭,水陆法会不断发展完善,并逐渐兴起。在举行水陆法会时,水陆画必不可少。
本片介绍了水陆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广泛及技艺精湛的特点、详细的制作工艺流程。
荐语
绘画艺术的结晶,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勾勒晕染中,水陆画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载体,工笔重彩这一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绘画技艺的结晶,一定会走的更远!
片名:杨家埠木版年画
*内容提要: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本片主要介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和生产工艺。
本片首先介绍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来源,然后介绍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几个特点,中间重点讲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整个生产工艺,最后介绍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装裱。
荐语
民间美术。
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她承载民族之魂,通俗易懂,随俗而进,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成教化,助人伦”寓教于乐的民间美术。它贴近人民大众的心理和生活,过新年,贴年画,形成浓厚的年味,展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片名:莱州草辫
*内容提要:
莱州草辫源于莱州沙河镇一带农村,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当时人们受发辫的启示,使用小麦的麦秆,编掐出各式各样的草辫,当地也把这门手艺叫做“掐辫子”。在今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走进莱州,去感受莱州草辫的独特魅力。
莱州草辫的制作工艺,从麦秆的选择到处理再到浸泡,然后进行编掐;按照编织纹路,又分平辫和花辫,分别介绍了平辫和花辫的掐法,以及代表性作品。
荐语
有一种辫子,非姑娘们专属,更有一种辫子,是“掐”出来的。
一件件由草辫制作而成的工艺品,既有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又有独具特色的时尚之美,从容的展示着莱州草辫的艺术魅力。莱州草辫,在一代代莱州艺人执着的坚守中,不仅得到了保护,还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片名:龚扇
*内容提要:
通过对龚扇的历史,艺术风格的介绍引出龚扇第四代传承人连紫华,同时通过对龚扇制作过程的介绍,让大家了解龚扇之美。
荐语
一双妙手,将深山翠竹化做缕缕细丝;满腔热情,将传统技艺化为毕生使命。用比头发丝还要细七倍的两三千根竹丝编制而成的扇子就是龚扇。
片名:锡伯族刺绣
*内容提要: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也是我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他们能歌善舞、是一个热情奔放、善良智慧的民族。锡伯族刺绣,是这里独具特色的风景。年5月,这里的锡伯族刺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精美绣品,种类繁多,出现在锡伯族群众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本期节目,我们就向您介绍下锡伯族刺绣。
荐语
指尖的灵动艺术。
锡伯族妇女刺绣的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的精美,图案工整绢秀、针法丰富、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片名:望江挑花
*内容提要:
望江挑花,是一项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是在布料的经纬线上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形或者“一”字形为基本单位,构成各种图案的手工技艺。望江挑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片是从望江挑花的历史渊源,现状,传承以及制作流程等方面全面展现这一传统民间工艺。
荐语
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挑花艺人们坚守传统,一针一线的游走在经纬之间,或许,就是对祖先智慧最好的传承。
片名:水陆造景
*内容提要:
本节目拍摄地在山东省济南市,节目一开始介绍水陆缸造景的概念与优势,接着介绍造景所用到的材料以及用到的设施设备,然后给您讲解造景所用植物的选择,接着讲解造景前的准备工作,如创意构思和材料的处理,然后才进入初级造景的实际操作;最后给你讲解水陆造景的维护工作。
荐语
浓缩的大自然。
水陆造景,它精巧细致,充满生机,它让水上水下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更加的丰富多彩。它可以美化家居环境,增加生活情趣,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对科普知识的爱好。
对于寻求创业致富的人们来说,也许它是一个不错的技术,并可以启发他们的思路。如果您感兴趣,不放也自己动手试一试。
片名:蒙古靴
*内容提要:
蒙古靴作为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合牧区的自然环境,那蒙古靴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家蒙古靴专卖店里挑选靴子为引子,以蒙族歌手呼斯楞为蒙古族代表,来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蒙古靴的由来以及种类等情况。蒙古靴可根据样式,面料,高矮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类,片中介绍了从头到尾制作一双蒙古靴的整个生产过程。希望观众朋友们通过收看本片的介绍,能够更加的了解蒙古靴的制作工艺以及蒙古靴对蒙古族人民的重要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蒙古靴能更好的继续传承下去。
荐语
草原人民之所以能如履平地,关键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样传承了数千年的法宝,蒙古靴。
如果有机会,请你也穿上一双蒙古靴,用脚步去丈量这空气中飞扬着粗犷与热情的自在天地,用心去享受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风光吧。
片名:川北大木偶
*内容提要:
川北大木偶戏,是活跃在四川省南充地区的一种木偶表演,这种木偶以体形高大酷似真人而独树一帜,被称作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的身高在一米六以上,在全国的木偶中,体型是最大的。它的造型服饰都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演出时,观众都难以辨认出,哪个是真人,哪个是木偶。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奇特的川北大木偶戏。
片名:固安戏曲脸谱
*内容提要:
戏曲工艺脸谱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审美形态,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视觉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本片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固安戏曲工艺脸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上严守用色基调,颜料的特殊工艺,以及谱式上面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等内容。固安戏曲工艺脸谱为继承和弘扬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这一缕香火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它也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大力欢迎,对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片名:果蔬雕刻
*内容提要:
果蔬雕刻,又被称为餐桌上的艺术,使用比较脆嫩的瓜果或是是蔬菜的根、茎、叶等果蔬类的原料,雕刻成不同的图案与形态,来美化菜肴、装点宴席。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果蔬雕刻的技艺。
片名: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宣纸
*内容提要: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它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故称“宣纸”。宣纸具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纸中之王、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等美誉。宣纸的生产过程非常的复杂,要经过大大小小的道工序。本片从历史沿革、分类与特性、原料加工、捞纸、晒纸、剪纸几个段落重点向观众展示了宣纸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工艺精髓。其中,在原料加工部分,以檀皮与沙田稻草的加工来叙述,展示了灰腌、蒸煮、摊晒、碓皮、切皮、踩料、洗涤等工艺技巧。本片重点展示的是捞纸工艺,包含:“一帘水”、“二帘水”工序的陈述,以及掌帘师傅教授徒弟的口诀“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晒纸环节则叙述了盘贴、浇贴的工艺。
片名:东丰农民画
*内容提要:
东丰农民画是关东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关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艺术奇葩,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演变,逐渐形成了萨满与汉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性,具有充满关东风情的文化表现形式。东丰农民画是和土地联系紧密的艺术,他们敬重大地、尊崇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经过了一代代心的和善。东丰农民画的代表作品有:《幸福晚年》、《关东三宝》、《鹿乡春秋》等。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东丰农民画。
片名:内画
*内容提要:
中国民间独有的传统技艺—内画,它被世人赞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堪称世界艺术的瑰宝。本片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内画的历史渊源,内画制作大体上可分为:胚体的开胚、打磨、磨砂等工艺环节,以及表现技法上的勾、皴、染等技法。
片名:陶埙
*内容提要: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陶埙的历史发展,以及陶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陶埙的音色等突出特点。本片以传承人于连军继承和弘扬陶埙艺术为背景,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陶埙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希望通过收看本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陶埙,使它在百姓中间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片名:雕漆
雕漆诞生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到了清朝成为鼎盛时期。在宋、明、清三个封建王朝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雕漆艺术历来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成为了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一。年以后,我国雕漆艺术一度失传,到了光绪年间,在修复旧物和仿制雕漆器的过程中再次恢复了过来。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雕漆的制作工艺。
片名:阜新玛瑙雕
*内容提要: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辽宁省阜新市的玛瑙雕刻。阜新玛瑙雕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阜新玛瑙雕分素活和雅活两种,李洪斌、杨克全分别是代表性艺人,二人均有几十年的雕刻经历,他们的经历与自己所从事的玛瑙雕刻有着密切的关系。
片名:高平绣活
*内容提要:
高平绣活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高平绣活以它生动的构图、考究的用色、传神的表现力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从高平的地理位置、风俗文化,高平绣活的种类、艺术特色、技法以及制作工艺等几个方面,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高平绣活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制作方法。高平绣活,细腻精美,独具风格,工艺师傅在继承传统高平绣活技艺的同时,又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工艺设计手段,使其更具时代感,让高平绣活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不仅享誉全国,更走向了世界。
片名:彝绣
刺绣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一门技艺。一根根丝线,流转在手指间,绣出各种各样的五彩图案,是手指尖上绽放的花朵,五彩斑斓,精巧无比,描画出生活绚烂的色彩,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犹如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彝绣,特有的传统习俗使彝族刺绣和服饰相生相伴,得以传承并成为了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彝族是一个把千年文化绣在身上的民族。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从彝绣的用料、图案纹样、颜色的搭配来讲述它的民族文化历史,也通过彝绣在彝族百姓的服装、鸡冠帽、围裙、鞋子、挎包及其他生活家居用品上的运用,来展示它的刺绣技法和艺术特色。
片名:朝鲜族民族乐器
*内容提要: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是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族的民族乐器与汉族的乐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现代的朝鲜族民族乐器多达40多种,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将会为观众朋友们介绍到伽倻琴、长鼓、奚琴等几种主要的朝鲜族民族乐器。本片将为观众朋友们详细地展现各种乐器的演奏,制作和在朝鲜族歌舞文化中的作用等内容。朝鲜族民族乐器承载着优美的朝鲜族音乐,同时也是华丽秀美的工艺精品。
片名:山西民居砖雕
*内容提要:
凭借能工巧匠的双手,在朴实无华的砖墙上,刻画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图画,它的独特风采和典雅魅力,构成了我国民间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以清徐砖雕为代表的山西民居砖雕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朴实而美好。本片就以清徐砖雕为代表带领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一起走进山西,走进有名的晋商大院民居中,来进一步了解山西民居砖雕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片名:面团上的艺术
*内容提要:
在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美食种类上,面食尤其出类拔萃。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历来有制作面花的习俗。面花在各个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叫“糕花”,有的叫“面羊”,也有的叫“花馍”。城里人把面花叫"面塑"或"捏面人"。它们不仅是用面捏成的面食和收藏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品”。在这些面团上的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黄骅面花、莱州面塑、曹州面人和岚城面塑。它们的特点不同,用途也不同。本片就将向观众朋友们分别介绍黄骅面花、莱州面塑、曹州面人和岚城面塑的文化历史、艺术特点及其制作工艺的美妙之处。
片名:
指上生花的艺术——丝网花的制作
*内容提要:
丝网花也叫丝袜花,它是以色彩鲜艳的尼龙丝网为主要材料,辅以铁丝再配以其它材料手工扎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丝网花最早起源于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日本妇女将破损的弃之可惜又留之无用的丝袜,经过一番巧妙构思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丝网花色彩艳丽,造形丰富,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仿真花卉中的一朵奇葩。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从原材料、制作过程以及制作技巧等方面向观众朋友们进行详细地讲解。
片名:
指尖上的艺术——指画
*内容提要:
指甲、指尖、手掌、手背蘸墨,勾勒线条,显示墨韵,指传心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部分。它就是充满奇趣绝的指画艺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指画艺术几度浮沉,历代绘画奇才殚尽竭虑,打破传统,演绎出新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部分,必将大放异彩。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博采众家之长,立足当代,拓展了指画的表现内容和空间,创造出了巴掌大小的微型指画。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指尖上的艺术-指画。
片名:二胡
*内容提要:
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说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发展史中算个晚辈,但是它的地位却不可轻视。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二胡的发展史,让大家熟知二胡的来历;二胡的演变,让大家了解二胡的结构、制作、演奏技巧以及在二胡的演变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几位大师。
片名:草木染
*内容提要:
草木染,是从植物里面提取染料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植物性染料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许许多多的植物,都可以用加热提取法来得到染料。当然染色用的纺织品也要是天然纤维的才容易染上颜色,比如:丝、毛、麻、棉等纺织品。这些纺织品通过不断地加热,就能染上颜色。染好颜色的纺织品还要用媒染剂溶液浸泡,才能固定颜色。但也有一些颜色,不用媒染剂,染色后的色牢度也会比较好,比如栀子黄色素等。除了加热提取染料、染色,像靛蓝色素只能溶解在碱性石灰水里,并通过氧化还原的方法才能够染色。对于布匹还可以经过不同的处理,染出不同的颜色效果来。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草木染这种从天然植物里面提取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
片名:拼出来的艺术
*内容提要:
你身边是否有不用的、零碎的布片吗?那就赶紧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动手体验一下DIY的乐趣吧。桌垫、抱枕、零钱包、各种你想做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任意拼接组合。这些实用的布艺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它还有一个十分洋气的名字——拼布艺术。从废物利用转变为艺术创作,拼布早已超出了实用的日常生活品的内涵,成为了一件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的“生活艺术品”。您还不赶快行动起来,跟着本片中的李丽老师一起动手做吧。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带领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布艺世界,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片名:无所不雕
*内容提要:
说起雕刻,您可能并不陌生。石雕、木雕,尤其是石雕中的狮子更是随处可见。常见归常见,其实,能雕的东西多了去了。比人都高的石头,能攥在手里的桃核,薄到像纸的树叶,生冷坚硬的铁板,都能进行雕刻,简直是无所不雕。在本期节目当中,主要向观众介绍了果蔬雕刻、叶雕、竹根雕、铁板浮雕等有特色的雕刻。这些雕刻或是液态或是坚硬或是很薄,但都能雕出一件件的艺术品。西红柿变身玫瑰,大白菜变身菊花,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普普通通的一叶树片,有人竟然当它是个宝?用锤子如何敲出这密而细如丝儿的质感?在本期的《农广天地》节目当中,就将邀请您一起走进这神秘的雕刻世界,去领略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片名:北京宫毯
*内容提要:
北京宫毯,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皇家宫廷专用的毯子。从元朝开始历代帝王都对它钟爱有加。而宫毯中极具代表性的盘金毯,皇室贵族更是把它视为吉祥富贵,权势至高无上的象征。也正是因为盘金毯的奢华,使得它一度失传,鲜有人知。而终有一天,盘金毯又重见天日。那是谁复活了盘金毯?又为何说它是皇帝“抠门”抠出的毯子?连皇帝自己都要绕着走?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为您揭开盘金毯的神秘面纱,带您走近这些毯匠们的艺术人生。
片名:东阳竹编
*内容提要:
数百年来,东阳竹编艺人们扎根于百工之乡的沃土,以巧手匠心和持续创新的激情,促使东阳竹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艺术特色。艺人们善于从鲜活的民间技艺中获得灵感,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传统立体竹编历史悠久,主要以实用器具为主,造型规整,品类相对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们开辟了现代立体竹编的新天地。一个世纪以来,东阳竹编正逐步向竹丝超精细、编织高难度的方向发展,剖篾抽丝直至如细如发,柔如锦。当代东阳竹编精细编织的特点,成为了与其他地域竹编的显著区别之一。竹编的前世有过怎样的传奇?现代立体生动的竹编作品是如何完成的?精细入微的背后又有着什么诀窍妙招?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为观众朋友们揭示东阳竹编这种古老技艺背后的传奇故事。
以上所有节目均可在央视网进行观看,搜索节目片名即可。
如需获取版权合作,请直接后台留言。
农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