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万岁乡”,位于民国时期掖县(现莱州市)的辖区内。
在明清两代,掖县长期实行“乡社制”。至清末,改为“区社制”。到了民国时期的年,又调整为“区乡制”,全县划为10个区,辖乡、11镇、领个村。“万岁乡”具体属第四区管辖(区公所设在过西村)。
由于当时的乡镇数量较多,它们的辖区面积普遍都不大。根据《四续掖县志》的记载,万岁乡一共管辖6个村庄,分别是:院上董家、院上王家、南蔡家、过西东村、北蔡家和梁家村(乡公所设在梁家村)。
(▲部分村庄的位置示意)
对照现在的地图不难看出,上述村庄都位于如今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辖区内,具体属于原来的过西镇片区。其中,南蔡家和梁家村现合称为“财粮村”,院上董家和院上王家村应该就是现在的“河北院上”村。
对于外地的朋友而言,“万岁乡”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不过,对于莱州当地人来说,其名称由来不难推测。因为,莱州地界上最大的河流就叫作“万岁河”,而它也正好流经上述村庄所在的区域。
(▲在三山岛眺望王河入海口的场景)
万岁河,也称“王河”。关于“万岁”的典故,《莱州市志》记载道:“王河,旧称万岁河。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曾出巡到此,代百姓祈天降雨,在今王河南岸罗台村建万岁亭。故名万岁河。”据此,万岁河的名称,是与汉武帝有关。(注:此说在晚清掖县文士董锦章的《罗台怀古》中也有提及,称:城东北三十五里有罗台,相传为汉武帝行乐之台,建万岁亭于其上,因名其河为万岁河。)
根据记载,万岁河主要发源于招远县塔山(另有一源出自掖县招远交界处的三官岭),经三元乡(现合并至驿道镇)、驿道镇、平里店镇、过西镇(合并至三山岛街道)到三山岛村南入渤海,全长50公里。
从地图上看,“万岁乡”片区地处万岁河下游,辖区村庄地跨河流两岸,田地平坦,水土肥美。虽然县志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一般逻辑不难推断出,万岁乡应该就是以万岁河这个地理参照物而命名的。
万岁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四续掖县志》中也曾有多处提及。其中一则记载与明代古墓有关,称:“四区万岁乡梁家村东,有明赵飞墓,翁仲尚存。”时过境迁,这一遗迹现在有无留存,暂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