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省内排在前列。国务院国函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蓝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战略。
近年来蓝区的经济各项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发展龙头青岛地区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山东全省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突出地位。蓝区所属周边地市充分利用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这一品牌,有效发挥对外开放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良好的比较优势,构建了较为先进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培育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区域内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国际化进程与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效益与质量持续提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域面积达到2.65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也正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其中未利用地资源集中连片分布,目前该区域拥有未利用地总近万亩,人均未利用地资源比较优势。同时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体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现己形成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省政府鲁政发20号文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标志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包括泰安、淄博、莱芜、聊城、德州、滨州等7个地级市。省会城市经济圈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尤其在山东省内处于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核心区位,其东与山东蓝色经济区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是山东蓝色经济区与西部经济隆起带乃至我国广袤中西部腹地的经济衔接地区。
其中该区域内“1+6”发展布局中的济南市作为唯一的核心增长极,同时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与教育中心,在产业转移上处于山东省域内东西部交流互动的中间区域,区域优势资源较为集中于此,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要积极凭借交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研发等优势,加快济南市作为区域龙头的发展带动。
区域内莱芜泰安等6市已纷纷主动与济南展开对接,特别是济莱经济协作区建设进程较快,莱芜市定位为省会济南的副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已取得较大的成效。近年来,省会城市群各城市积极利用政策扶持和增长极辐射带动,各项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逐步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