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小沽河东岸,小时候经常叫河西(平度)人"西莱子",谁知我们又被水集周围的人们也叫作"西莱子,而莱西又被莱阳以东也称作“西莱子”。那么,西莱子”到底指的是哪个地方?
《现代汉浯词典》解释"莱",有两个意思:〈1〉藜。〈2〉古时指郊外轮休的田地,也指荒地。本义是指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易生长在田间、路边、宅旁等地方,为古代贫困者常食之野菜。据传,是炎帝来将其培育、种植成小麦的一种。后来(莱)人逐步发展,形成了来(莱)部族。先秦时期,胶东半島一带被称作莱夷,即莱人居住的地方,是东夷的分支。《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颙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可见莱夷人是最早生活在胶东半岛上的部落族群,历史久远。据史书以及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莱夷也称莱国,是一个古代诸侯国,沃野千里,疆土相当于现在烟台和威海总和。
据记载,早在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胶东半岛一带隶属青州;同时又以国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致划分五个大圈圈,大圈套小圈,圈与圈之间相隔里右右。中心部分为天子,依次向外是内臣、外臣、朝贡国及四周较为偏远的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因此,东夷在当时是远离中央集权的偏远部落。山高皇帝远,皇权可望不可及。部落间和谐相处,很少发生争斗。这里的奴隶主管辖着奴隶从事养蚕制丝,既能耕种,又能制盐、冶炼、放牧等,技术高超,经济发达,文化也发达。莱人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并发展成"莱国"。《莱州县志》载:莱州境,夏朝东夷族寒浞封子浇在此建立“过国”,治所"过城"在今莱州城北20公里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商朝时改为莱侯国,莱都在今城西南30公里的胶莱河附近。周春秋时称为莱子国。《通典﹒州郡十》记载:"莱州,春秋莱国也。"
周灭纣后,周天子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论功行赏,凡亲信大臣,皆封诸侯,各领封地。全国大大小小约有多个诸侯国,而亲戚功臣就被封70余个,其中威望较高诸侯国都拥有"尊王攘夷"的特权,可以随时发起对其它诸侯国的讨伐。太师姜尚功高,被天子封为齐国国君,定都营丘(今昌乐),齐国就拥有很高的特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齐国封地邻近莱国,莱国原为商纣属国。莱公如鲠在喉,寝室难安。趁齐立国之初根基不稳之时,入侵齐国,结果兵败。《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齐国初封时方圆不过百里,太公深知,要想建立强大国家,必须壮大国力,扩大地盘,只有消灭周边小国,才能与中原各国抗衡。所以提出"大工、大农、大商"三宝并用政策,积极发展齐国经济。
齐国强大后,首先攻打莱国。《左传》记载:"齐襄公六年(公元前年)晏弱入莱,莱共公俘柔奔棠,晏弱围棠而灭之。"为了从根本上削弱莱人斗志,逼其臣服,并将莱公及部分莱民强行东迁,赶至今龙口市黄城东南归城姜家村一带,并由高原和崔杼给予划定土地范围,史称东莱国。另外又将原莱子国部分精英、士大夫及平民强行西迁至一片荒芜地带,与牟人为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完全瓦解莱国。这部分"莱"民与原"牟"民统称莱牟,后称莱芜,为了与东莱国区分开,它们又被称西莱国。由于西莱国不甘降服,履次与齐发生疆界冲突,结果被齐彻底剿灭,此时齐国边界就到了东莱国边缘,但仍在姑尤河一线。《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时代齐国疆域"聊摄(春秋齐邑)以东,姑尤以西。"杜预注《左传》云:"姑尤,齐东界也。"这个边界就是齐灭西莱后的疆域,有部分西莱国人不愿屈服于齐,陆续迁移到昌阳一带生活。而莱阳(原名昌阳)属于东莱国,所以历史上不少莱阳名人自称东莱人,如东汉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徐岳;清末遗老隐居青岛的莱阳人王垿等。而把从胶莱河以西称为“西莱子”,即西部莱州、潍坊(含平度)、淄博等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