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金州历史金州从哪起源名称怎么来的最靠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7282164.html

  金州地处辽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渤两海。这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是连接东北和大连旅顺的咽喉,史称“雄镇”。

  在金州境内已经发现了多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遗址。位于向应街道小关家屯村东山上的奴隶社会的古墓葬——小石棚至今保存完好,金石滩什字街北山上有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大李家东太山保存着成片的积石墓葬。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振兴路边断崖处的大嘴子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是公元前至年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遗迹,考古学家发现房址41座,发现有用于军事防御性质的石围墙,发现的炭化粳稻和高粱是大连地区农业考古的重要收获。这些都标志着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金州先人们就渔猎农耕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中原政权对边陲的开发,金州成为沟通中原与东北的桥梁,战略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春秋战国以后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几次民族征战中,中原势力北进松辽,都是先占领金州而后挥戈北上;北方势力跨海南下,也是金州殿后转而逐鹿中原。因此,金州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数次的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境地。

  春秋霸主齐桓公,曾一度把势力由山东延展到了辽东半岛。战国七雄的燕国,驱东胡占辽东设置郡守,将金州地区纳入了燕国的领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天下为36郡,金州地区才正式进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此建立沓氏县,首开金州历史上县治的先河。它是汉代对辽东的统治已趋稳定的标志。此后,金州地区人口渐多,交通也日渐发达,是这个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大李家大岭屯汉城城址年被列为大连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发现众多汉代及战国以前时期出土文物,清《读史方舆纪要》载:“沓氏城,在卫(金州)东南”,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大地卷入了战乱的漩涡。公孙氏乘机割据辽东,在中原的战乱之中,沓氏县竟度过了50载平安的岁月。战乱中,一些齐鲁名士如邴原、管宁、王烈等渡海来到沓氏避难,传播中原文化。此间公孙渊虽与魏国交好,但又曾数次与东吴孙权联络,这种行为惹恼了曹氏政权。公元年,曹睿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战火遍及辽东。第二年,吴主孙权派大将孙怡与魏军激战于沓氏境内。战后,又将大批沓氏居民迁至山东境内并建立新沓县,沓氏家园惨遭破坏,几乎成为荒地。当年的新沓县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走进历史长河,金州和淄川两个城市早在近两千年前用血汗缔结的亲情至今延绵不断。

  东晋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金州成为东北少数民族涉足之地。蜿蜒在大黑山上的卑沙城遗址就是年前少数民族为抵御中原王朝的进攻而修建的。从雄心勃勃的隋炀帝到功高盖世的唐太宗,最终收复辽东的时候战争长达70年之久。公元年,隋朝大将来护儿一举攻陷卑沙城,《隋书·来护儿传》中有记载:“十年,又率师渡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将取平壤,高元震惧,遣使诣辽东城下,上表请降,帝许之,遣人持节诏护儿旋师。”来护儿曾设想直奔平壤,荡平高句丽,但是隋炀帝因为国内焦头烂额,不同意来护儿继续东征,来护儿撤走之后,卑沙山城重新被高句丽占领。31年后的公元年,唐太宗亲率大军东征高句丽,东征大军分水陆两线。陆路由唐王亲率,行军主将为英国公、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率步骑6万渡辽水,攻克盖牟城,进逼辽东。水路以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4万,战船艘,自莱州横渡渤海,在旅顺口登陆。张亮命副总管程名振与王文度两人为开路前锋,第一战攻打大黑山卑沙城。这一战在《资治通鉴》中有详细记载:“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文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与卑沙城相应而存的,是位于其南端的点将台。相传这里曾为唐军当年升帐点兵之所,平时演兵习武,战时指挥作战。年,唐鸿胪卿崔忻留下了一块记录中原王朝同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鸿胪井刻石,他见证了大唐王朝实现多民族统一的丰功伟绩。

  大黑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唐王殿,里面供奉着唐王李世民的塑像,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在金州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唐王征东的传说故事,石鼓寺中曾保留着养病床、扳倒井,大黑山上还有点将台。据考,点将台原址为一方形土台,专家曾在土台底部发现古人祭祀用的玉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所以点将台最初是作为祭天坛台使用,是古时百姓祭天、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所。

  公元十世纪初,契丹兴起,将辽东半岛纳入其势力范围,建立辽国。在辽南置曷苏馆,设立苏州安复军,以控制异族的反抗。为了阻隔东北诸部族与宋朝的往来,在金州湾和大连湾的最狭窄的地方设置木栅,阻止南来的船只登岸,世人称之为苏州关。经过余年的休养生息,金州已成为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富庶之乡。

  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占领辽东半岛,在金州设置化成县。第二年,化成县一带的10万多契丹人和奚人起义抗金,遭到血腥镇压,金州一代尸横遍野。20年后,金国朝廷又将化成县移民迁往山东。直至金末公元年,化成县经济才有起色,金将化成县升为“金州”。

  关于“金州”名称来源,说法有三种:一是说因金州城东有座肖金山,“金州”以山得名;二说金州地区沙金矿资源丰富,金州以产金得名;三说金代末年辽东半岛大部分被蒙古军占领,风雨飘摇的金朝,指望地处辽东半岛咽喉的金州地区能成为抵御蒙古铁骑的“金城”,所以用“金”字命名,遂改化成县为金州。

这三种民间说法,专家认为第三者更可信。因为第一种说法的“肖金山”在金州并不是最高的山,也不是最有影响的山,所以以此命名不可信。第二,金州虽然产金,但金矿并不丰富,金代在金州没有大量采金的记载,也不可信。所以金人以“金”字命名,含有禁止的意思,希望能够抵御蒙古铁骑这一说法最可信。然而,事与愿违,三个月之后,蒙古铁骑就扫荡了辽南大地,摧毁了金王朝在这里的防御。但朝代名与州郡同名的先例,历朝罕见。

  当元军最后占领金州时,这里也已经成为荒野。元世祖忽必烈曾先后四次派遣军户到金州屯田、戍边,金州地区人烟才渐渐稠密起来。

  明代金州卫是金州地区封建时代最昌盛的时期。洪武四年,明朝在辽东设立金州卫,后挥军北上,扫除残元势力,收复辽东。金州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开始交融,成为辽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乐十七年(公元年)夏,辽东总兵官刘江指挥金州卫军民大破倭寇于金州亮甲店镇望海埚,使倭寇不敢再犯辽东,刘江因此恢复本来名字刘荣,原来他是替父从军,是男人版的花木兰,因军功被封为广宁伯,去世后封侯,建真武庙以祭祀。这场完胜的战争早戚继光抗倭多年,北京至今保留着广宁伯大街和真武庙大街等历史遗迹,石景山区广宁街道办事处临街的橱窗内仍宣传着英雄当年的抗倭事迹。

  社会的稳定促进了金州卫的繁荣,金州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经济繁荣期。万历年间建筑的挂符桥,其结构的精巧、用材的考究,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崇祯六年,后金的八旗兵曾三次攻占金州。明清争夺战,使金州再一次陷入了“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境地。

  在金州城的南面有一个村子叫毛茔子,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传说明朝末年,袁崇焕在旅顺双岛湾姑子庵以12宗罪状,斩杀了明皮岛总兵毛文龙,致使明军丧失了一支有生的抗金力量。毛文龙死后被他手下的将士偷偷的埋到了金州城南的一个小村庄,因此这里被后人称为毛茔子。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留给自己的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留给历史的则是一个王朝的快速灭亡。

  清朝建立初期,在此仅设金州巡检,先隶属海城,后属盖平管辖。为重新开发金州,清顺治康熙年间在辽东实行招民垦荒政策,同时分拨八旗兵来金州戌边。当时山东连年招灾,贫民大量涌入金州,他们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百余年后,金州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康熙二十二年,增设金州城守尉。雍正十二年,才建立宁海县,隶属奉天府。至乾隆年间,不仅农耕初具规模,海运贸易也兴盛一时,成为东北与中原海运贸易的集散地。金州副都统衙门见证了历史上古城又一段繁华时光。金州古八景之一“龙岛归帆”就展现了清代、龙王庙西、渤海湾千帆竟发的神奇景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xw/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