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文化+”活动课程和“文化+”社团课程、材料观摩、经验交流四部分。
首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四位老师提供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四节公开示范课。曲爱萍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习读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重点段落,画出感兴趣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谈出体会,感受那份童真童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写法。让学生抓住外形特点和动作描写,短短两句简笔勾勒的,描写方式,水到渠成地设置练笔,让学生把方法迁移到文字当中去,自然地让阅读指向习作,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原丽斌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新授课《扇形统计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探究单的设计目标明确,具有导向性,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在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中得到提高。 丁妮娜老师执教三年级英语复习课《UnitAnimals》。教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堂活动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单元话题展开,教师引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思维建构,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话轮交流,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提高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徐凤秀老师执教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课《鱼儿水中游》。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看一看”“拆一拆”的方法探究小金鱼编织技法,孩子参与其中,其乐融融。整节课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编织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金鱼。同时教师注重德育渗透,倡导孩子们将家乡传统工艺有序传承,发扬光大。
“文化+”活动课程
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呼啦圈表演《咏鹅》,将经典诗词与呼啦圈运动巧妙结合,既能磨练意志,增强体魄,又能亲近经典,陶冶情操。 三年级学生的毽子操和百变魔尺,在学校“和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处处彰显着“和生大同、和而不同、格物怡情”的校本研究文化。 一年级学生进行彩带舞展示,将学校的“和”文化与级部特色大课间结合在一起,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活,还学习了中华传统美德,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年级的学生用歌舞《国家》表达对祖国最诚挚的祝福,他们用歌声,唱响我们心中的中国梦,展示新一代沙小学子的风采,用智慧和力量,迎接美好未来。 四年级学生表演武术操《精忠报国》,孩子们在体能锻炼的同时发扬武术精神,拳脚间彰显孩子们朝气与活力。 七巧板课程将七巧板与古诗词进行图文有效结合,将拼摆图案与诗词诵读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发展需要,优化社团项目,开设文化+社团课程。涵盖文学、艺术、体育、手工、科技、益智六大类别,16个社团。
童心话剧社《晏子使楚》心语朗诵社原创作品《我愿意》
材料观摩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由数学教研员毛新敏老师主持,三所学校的教导主任做了经验交流。 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燕主任的《让“文化+”在校园中真正发生》,从思考、探索和质问三个层面交流“知行合一,以生为本”的学校文化。 沙河镇大王小学杨海燕主任的《滋润品行涵养正气》,从环境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四个方面对学校“养正”文化进行解读。 沙河镇中心小学贾国玉主任的《基于“和文化”下的教学生态创建初探》,从学校“和”文化建设、“和生大同”的教学管理文化、“和而不同”的校本研究文化三方面对学校“文化+”教学生态的创建工作进行了交流。 最后,王春锡副主任对本次培训班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对一年来全市小学“文化+”教学生态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肯定,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从“文化+”教学生态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基本方式、基本要求四个层面给予引领和指导。贾国玉刘旭军卞凯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