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成熟稳重的居委会主任,从默默无闻的社区新人到业内知名的社工专家,从素不相识的外乡小妹到家喻户晓的知心大姐,邱承凤在莱州市教育路社区工作的十三年,既是她个人奉献青春、成长蜕变的十三年,也是莱州市教育路社工团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十三年,更是莱州市教育路社区社会工作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十三年。在拼搏与奉献中,邱承凤被授予“齐鲁和谐使者”荣誉称号。
坚守平凡、扎根基层
“小跟班”变成“领头雁”
教育路是莱州市最大的社区,有居民户,1.2万人。年,作为莱州市选拔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邱承凤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带着对社会工作的热爱与憧憬进入教育路社区,一干就是13年。社区工作家长里短、千头万绪,常常是早上还没上班就有人等在门口,居民都吃完晚饭了,她还在调解纠纷。曾有人劝她,“社区工作一没权、二没钱,你这么辛苦,图什么?”她笑着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做社工的成就感、助人为乐的幸福感,不是金钱和地位可以取代的。”
邱承凤扎实的作风和业绩得到社区上下一致认可,她历任居委会副主任、主任,从普通社工干到了社区的带头人。她常说,社工是朝阳事业,既需要资历老、经验多的老同志,更需要有激情、有特长的年轻人。她提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处处身先士卒,学习、劳动、献血,样样冲在最前。她工作讲方法,重落实,把四千多户居民划分为八个居住区,分片包干,一包到底,使社会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社区工作游刃有余、有条不紊。
邱承凤带领社区党员宣誓责任立身、创新为源
“门外汉”变成“百事通”
温总理有句名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邱承凤特别信服。她说,做社工,尽本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既要把责任作为立身之本,更要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
为了带出一支创新型、专业化的团队,她定期组织社工培训,并建立了社区干部素质约谈制度和新进人员传帮带制度。她把周五定为社区学习日,带头学习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先进经验。她亲自创办了社区免费报纸,每季1期,每期份,已编发61期。她探索网络信息化服务,综合运用 她每年发放调查问卷上万份,定期带队进家入户、征求意见,把居民热点需求归纳为四大类,“一老、一小、文化、平安”,并对号入座建立了四支队伍。关爱老年人队伍,每人包一户老人家庭,互留电话号码,每周至少探望三次,为辖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空巢老人提供面对面服务;关爱下一代队伍,开办“四点半”学校,聘请12名退休教师提供免费辅导,协调乒乓球馆提供免费练习,解决了孩子四点半放学无人看管的问题;文艺展演队伍,成立了4支文艺团队,定期为居民展演大秧歌、广场舞,并在莱州市广场舞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治安保卫队伍,组建了人的治安巡逻队,分区域分时间段循环巡逻,无缝覆盖,持续保持了平安稳定。
邱承凤最爱唱《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她说,社区是个大家庭,只有人人都献出爱心,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亲”。她提出了搭建“爱心服务台”的思路,安排专人担任爱心联络员,居民遇到困难就填写爱心需求表,公布于爱心服务台。她亲自发动多名居民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活动,及时认领适合自己的帮扶对象,已为个家庭提供了帮助。帮扶内容从维护房屋、维修暖气到买面买菜、清理卫生,基本都在3天内被认领。她还组织社工定期回访,满意率达到%。邱承凤建立“爱心服务台”的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和居民在一起邱承凤很快乐
十三年的青春
每当谈起十三年的青春付出,邱承凤谦逊而坦诚。她说,13年的社会工作培育了我,磨砺了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愿把人生剩余的每一个十三年都献给可敬可爱的社工事业,做一个有爱、有责、有追求、有灵魂的社会工作者。
(大众网记者:邢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