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振善部分照片由市档案馆、文化馆提供)
我是上世纪40年代初出生的人,真正接触饭店是上初中时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掖城当时有“向阳饭店”、“东莱饭店”、“车站饭店”、“城关旅社饭店”,农村28个公社26处有供销社饭店,沙河还有车站饭店。当时不管是县城饭店旅社还是各公社的供销饭店都极简陋,没有专职服务员和“雅间”。
(“原大原供销社”学习/摄)
饭店经营炒菜和“面食”,面食以馒头、油条、火烧、面条为主。
当时乡亲百姓没有大事一般很少外出,主要是怕耽误挣工分,怕外出破费钱。而有事必须外出时,总是计算着避免在外面吃饭,实在要在外面吃饭,多数人也不轻易下饭店,因为当时下饭店不但要花钱,而且还要花粮票,所以大多数人都自带干粮。干粮一般都是玉米饼子(或窝窝头),家庭条件好的带饽饽,外加咸菜或几根大葱。
▲查看工分
▲粮票
以前开会都是通知“骑自行车带脸盆、碗筷、粮票、行李,在掖县机关招待所(就是云峰宾馆,后来拆除)报到。”
▲挣工分
当年下饭店主要三种饭食:烩饼子、杂烩、炒肉烹汤。这些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饭店的“拿手饭菜”,也是百姓外出自带干粮下饭店的标志。这些菜的价格从一角到五角不等。
如今的新农村,人们下饭店已是寻常之事,我和一些老年朋友经常谈年轻时的生活,我们并不遗憾,因为人生最难得是亲身经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