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有许多旧民居,每座建筑都记载了很多故事,像一首首曲子,悠远流长,下面这座建筑主人的故事。
曲松岭故居
小楼主人声名远
曲氏故居外表中式,屋内欧式装修,建筑材料讲究,所用石材为10公里之外的招远磨山所产,洋灰皆为进口,整栋楼房既庄重又不失灵动。在莱州现存的清末民初建筑中堪称精品,对研究胶东地区近现代社会状况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年“土改”时,曲氏故居被抄没归公。解放后,曾长期作为学校、区公所、粮库和皮毛厂用房,直到近年产权才归还该村村委。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松龄(-),今金城镇红布村人。 14岁随父去青岛做学徒,19岁就远涉重洋乘船赴海参崴,渐成当地商界名流,年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 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下,海参崴的中国商人、工人、郊区农民和城市居民被无理地驱赶。此时,曲松龄挺身而出,积极地安排中国商人和中国居民生活用品的供给,巧妙地调动中国商业的流动资金和货物运回中国内地,减少了在海参崴的中国人民的经济损失。 年,曲松龄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女来到哈尔滨,创办了“永和盛”油坊,有多位工人。 曲松龄崇尚欧洲工业新技术,率先从德国引进哈尔滨市的第一辆汽油内燃机的“道奇牌”最新型轿车。为便利哈尔滨市的水道运输,曲松龄运用“永和盛”油坊股东集团的资本购买轮船十几艘,在松花江流域载客、载货,进行沿岸地区物资交流。 曲松龄拥有一艘名为“吉林号”的客货两用轮,船的前半部载客50余人,后半部拖动几条大拖船载货约70余吨。“永和盛”油坊在日军侵略东北后被迫倒闭,“吉林号”与商家的10余艘客货轮也于年被日本侵略者征收。被掠夺了资产的12家船东推举他做代表,与伪满哈尔滨市政府交涉,获准在道外区北三道街的鱼市旷地建楼开办文化交流场所。年,购买电影机械设备,开办“大国光电影院”,并出任总经理。后影院被解放军工作组接收,被公私合营为“松光电影院”。年,曲松龄病逝于北京。(摘自烟台日报解焕新、贾玉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