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东营“十三五”发展成就,解读阐释东营“十四五”规划纲要,展示美好前景,我市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举办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3月2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张月锐就《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要内容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市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调整充实市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力量基础上,成立了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李宽端同志任组长,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在领导小组领导下,我市纲要草案编制工作于年5月启动,主要围绕前期研究、框架起草、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展开。
一是做好全局统筹,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了规划编制工作专班,聘请了国家宏观院、山东大学专家担任指导。开展了《东营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十四五”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等26项重大课题研究。制订了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同步推进33项“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
二是强化先进思想指导,科学编制纲要草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指导规划编制。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切实提高纲要草案编制层次,确保各级决策“落地生根”。
三是坚持“敞开大门编规划”,汇集各层面智慧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各级各方面意见。在市政府网站、东营日报、东营网等媒体渠道发布意见建议征集公告;举办了高端智库看山东(东营)“十四五”规划调研行、“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政协专题协商等活动;市委市政府召开5次专题会、11次座谈会,分别向县区、开发区、农高区、市直部门以及胜利油田、石油大学等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企业群众代表等人员征求意见建议;通过书面形式,反复6轮征求了相关单位意见,并呈报市级领导征求了意见。以上活动共收集意见建议余条,均作了认真吸收采纳。
四是突出上下衔接,规范编制程序。积极与省发展改革委对接,保持规划纲要草案与省规划纲要在指导原则、指标体系等方面相统一。邀请国家宏观院吴晓华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等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纲要草案评审会,委托省工程咨询院开展了风险评估,报送司法部门进行了合法性审查。
规划纲要采用章节结构,共15章、59节,约6.1万字,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第1章,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分别从国际、国内、省内及我市四个层面作了形势环境分析,谋划提出了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第二板块包括第2章,提出了全市“十四五”发展的空间布局。第三板块包括第3章至第14章,从12个方面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任务重点。第四板块包括第15章,为推进规划落地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统筹规划体系建设,加强规划宣传监督等。
总体来看,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始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引,高标准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规划纲要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反复修改完善基础上,主要形成了4个方面的理论成果。
一是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研究形成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远景目标
全市年远景目标为: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在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率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成“数字山东”领先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新材料强市。三是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东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营。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成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黄河文化交流互鉴高地,建成文化旅游强市。五是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营,黄河口国家公园成为展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六是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国内领先。七是城乡融合、油地校融合、陆海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塑成优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强市、海洋强市、交通强市。八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人都能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锚定年远景目标,全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用“六个更”作了概括和阐述,即经济实力更强,发展质效更好,动力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优,治理效能更高,人民生活更有品质。同时,突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对其内涵作了深化、完善和提升。在“十四五”发展指标方面,我市指标体系与国家、省“十四五”规划保持基本一致,共设置21项主要指标,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个领域,包括预期性指标13项,约束性指标8项。指标具体目标的设置,主要统筹考虑“十三五”发展基础和经济恢复增长、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背景,原则上不低于国家、省规划目标水平,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积极争取又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设定我市目标值。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方面,为实现到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同时衔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提出我市“十四五”目标为年均增长5.5%以上。
二是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总结形成了全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东营发展,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在东营落地落实。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三是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立足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举措,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让新动能真正成为东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四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加注重用系统方法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更加注重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带动整体,更加注重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五是必须坚持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科学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致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急事难事,推动东营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三是把握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形成了全市“十四五”发展空间布局
一是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统筹安排城镇生产、生活空间,构建“一心、两翼”的全域城乡空间格局。其中“一心”指的是东城、西城、垦利、黄三角农高区等构成的中部都市核心,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架构,建立“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片区”发展格局。东城为主中心,强化高端平台打造,建设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城为副中心,深化油地校融合,推进城市更新。垦利为次中心,建设生态、文化、宜居的复合型中心。黄三角农高区、东营临港临空产业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特色片区,发展产城融合经济体系,建设城郊型、体验型功能区。“两翼”的南翼包括广饶,发挥全国百强县、国家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北翼包括东营港、河口、利津等。坚持东营港、河口一体化发展,加快港产城融合,带动由沿海到内陆联动发展。推动利津跨越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短板,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二是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确保生态安全,加快形成“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其中“一园”指的是充分发挥黄河口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优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统领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承担维护国际生物多样性大国担当的历史使命。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河流、海洋、岸线资源共保共治,构建陆域、潮间带、浅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两带”指的是沿黄生态带和滨海生态带。沿黄生态带依托黄河大堤、滩区和南展区,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开展滩区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黄河堤防临河防浪林和背河生态林带,形成“湿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滨海生态带以海岸带为纽带,以黄河口、渤海湾、莱州湾为重点,统筹推进海陆生态修复,实施海岸带和近海海域综合整治,开展整治河道、修复湿地、退养还滩、治理入侵物种和改造加固堤坝等专项行动,系统改善生态功能。“多廊道”指的是依托小清河、支脉河、广利河、挑河等主要水系,串联市域内主要自然保护区、海洋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林地、重要湿地及河网、农田等生态斑块,推进大循环水系联通,保持河海生态平衡,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形成集环境、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条生态廊道。
三是塑强高质量发展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形成“一核、两翼、多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指的是以中部都市区为核,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四新”经济,建设引领全市、辐射周边的高质量发展核心。“两翼”的南翼以广饶为主体,加快转型发展,重点改造提升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制造、造纸等产业,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北翼包括河口、利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推动生态发展,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和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示范区。“多平台”指的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平台,包括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高新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其他各功能园区等。
四是把握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12个方面的重点发展任务
一是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以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统领,扎实做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二是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系统搭建创新平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构建高质量引才育才用才格局,建设更高水平、更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现代能源石化产业集群,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发展数字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基础设施优先,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公铁海河空管”等交通设施建设,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完善水资源、现代能源供应保障。
五是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筑牢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基础。
六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加快金融生态修复,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
七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外贸提质增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对外开放合作,以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八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市转型和品质提升,增强人口聚集力和吸引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油地校融合发展,完善融合机制,强化产业融合,共促社会和谐,共保绿色生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九是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十是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高质量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是加快健康东营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展健康东营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能,建立全方位健康保障体系。
十二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治理理念科学化、手段信息化、能力智能化、体系现代化,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东营样本”。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规划纲要号召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不懈奋斗!
随后,媒体记者围绕东营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在重大项目方面的谋划等具体问题进行提问,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一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