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辉映的胶东民俗,是烟台旅游的文化炫彩,是传承中的创新亮色。
烟台拥有一大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阳大秧歌、蓝关戏、胶东大鼓、八仙传说、长岛渔号、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八卦鼓舞、螳螂拳、莱州草辫、掖县滑石雕刻、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渔灯节、烟台剪纸、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它们都是胶东民俗最闪亮的存在。
烟台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蓬莱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清代最盛。剪纸常以窗花、灯花、炕墙花、天棚花、“套钱”等形式出现。题材多为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景名胜、耕织劳作、家禽家畜等。内容丰富,构图新颖别致,造型生动美观,生趣盎然。
烟台绣绒烟台绒绣又称绒线绣花,是由技艺高超的绣工将不同颜色的优质羊毛绒线,运用不同针法绣制在特制的钢丝布上,连缀成各种复杂漂亮的图案,制作成可供欣赏和实用的精美艺术品。多年前,烟台绣工通过吸收改进,把来自欧洲的绒绣与国内的传统刺绣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绣制艺术。
《皇后出巡图》
《东海日出》
《泰山望人松》
莱州毛笔莱州市苗家一带有悠久的传统毛笔制作历史,利用莱州湾沿岸特产的黄鼠狼尾毛,佐以优质东北元尾、貉子毛,生产出各种型号的优质狼毫笔、兼毫笔。著名书法家启功曾称赞“柔进得中,管轻适手”。年,在全国第二届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一举夺冠,被誉为“状元笔”。
长岛砣矶砚雕刻长岛砣矶砚,亦称金星雪浪砚,是著名的鲁砚之一,用砣矶岛特产的金星雪浪石加工而成。以砣矶石制砚始于北宋熙宁年间,兴盛于明、清两代,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砣矶砚在北宋时与歙砚齐名,有金星雪浪纹的更是砚中极品,是文人墨客的爱物。
胶东花饽饽习俗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用以祭祀、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等。
掖县滑石雕刻掖县滑石雕刻(莱州玉雕技艺)源于宋代,兴于清代,上世纪60-70年代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六大类、八大门派、多个品种、多种花样的滑石雕刻作品。主要以花鸟、鱼虫、动物、山水、人物为创作对象,作品出口西欧、北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曾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民间工艺。
烟台泥塑泥塑,俗称“彩塑”,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黄颜泥、膏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元代,由于道教在栖霞的兴盛,这期间的栖霞道教建筑曾达到上百间之多,道教的塑像均由泥塑艺人塑造,直接推动了栖霞泥塑向更高层次发展。
胶东大鼓民间曲艺胶东大鼓,已有近年的历史,原多为盲人演唱,又叫盲人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6年,胶东大鼓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是山东大秧歌之一,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这些故事引人入胜,剧中人物繁多,文武俱全,内容多宣传道教的出世、修道、飞升思想,宗教色彩浓重。6年5月20日,蓝关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岛渔家号子“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长岛渔号”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和严谨,乡土气息浓郁。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渔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早在隋唐时期的诗词、杂记中就有八仙之说。元代随着元曲的盛行,八仙传说借助各种戏曲或说唱形式被广为流传。八位仙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既不受玉皇大帝的管束,也不受道家老祖太上老君的调遣,常年云游于人间,除恶扬善、济世救贫,正好符合广大老百姓长期受压迫,希望能通过仙人的庇护、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崇拜。8年八仙传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道教对传统文化中诸如医学、养生、哲学、历史、音乐等等都有很深的影响。昆嵛山全真道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即“寓乐于道”。胶东道教音乐吸收了不少胶东民歌、秧歌、曲艺和戏曲的曲调。8年,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卦鼓舞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需要鼓乐配合,八卦鼓舞由此产生。它的作用是祭祖、祈福、辟邪等,因农民也用于民间祈求风调雨顺,八卦鼓舞因而走下圣坛,流传民间,成为栖霞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八卦鼓的步法是以八卦的八种“卦位”,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为定向,加大舞蹈中的节奏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激情热烈、振奋人心的艺术魅力,八卦鼓舞也因此至今流传不衰。8年,栖霞八卦鼓舞被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螳螂拳螳螂拳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十大流派之一,是象形拳的一种,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明末清初由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多年历史。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支四派,分别是:太极螳螂,太极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等。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8年,螳螂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州草编莱州草编,据传已有多年的历史,是草编中最为著名的品种,是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帽辫。主要产品在传统的麦秆草辫、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编制提篮、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各国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8年被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使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埚)等当时先进工具,通过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炼采冶黄金的传统技艺,实际上就是通过重力选矿再经高温熔炼提取黄金的冶炼方法。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不仅与招远的黄金开采历史不可分割,在中国的黄金生产历史上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灯节流传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沿海渔村的一种传统民俗祭祀活动,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自发地抬着祭品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日还增添了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台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更是数不胜数,一篇文章怎能容下所有,更多非遗还要我们一同去传承!您还知道哪些烟台非遗文化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