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件好东西!一副旧版青岛市地图,年代不详,但标注着“青岛市革委”,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各套班子全都没有,则应是不晚于七十年代末的东西。这个时代的青岛,完全是一个长条,今天高楼大厦密布的东部新区完全没有开发,沧口因工业早于四方发展,其界址是北岭,而非今天的胜利桥(更早的时候,还有四沧区)。只有三条出城大路,湛流干路,台柳路和大寨路。后来大寨路改名,根据其起止点小村庄与白沙河,更名“小白干路”,90年代末为庆祝重庆直辖改名重庆路至今。青岛有以地名为路名的传统,老城区几乎是中国地图 那时候,平度、郊县(胶州)、胶南还属于“昌潍专区”,即墨和莱西则属于“莱州专区”,潍坊市和烟台市都还没有成立,威海市更还没有从烟台辖境划出去。青岛的主要游览地,只是中山公园和鲁迅公园。海底世界甚至还不叫水族馆,叫“海产博物馆”。青岛的道路名,除了老城区几乎完全按照中国地图以各省份真实相对位置命名,更以山东各县级单位命名支线小路。“中山路”以前也叫“山东路”,也是地名。当时的青岛,一共只有两条路不以地名命名,一条就是到处都有的中山路,另一是芝泉路,是为纪念段祺瑞(字芝泉)的 事实上,在大家印象中繁荣已久的东部,实在年轻得很。这张照片猜猜是哪年呢?九十年代初?但那已然高耸的广电大厦告诉咱,这张照片拍摄于年。这就是辛家庄,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了。十年来,这里已经成了香港花园,成了银座,漳州路酒吧街,远洋广场,以及书城。那时候,我们每个周日晚上坐车回到二中,总觉得这条路好长啊,而且到了松岭路口,还要下车,换乘一块钱的小面包。当时还没有大剧院,没有瑞士广场,没有金融大厦,没有微软中心,整个崂山区的最明显地标就是那麒麟大酒店,而它当时也还没被优悦会并购 辛家庄拆迁前,最后的影像。这几处位置较好确认,左上可以看到山孚大酒店,右下可以看到丽晶大酒店(青岛这座丽晶在名字上有点混淆性,其实和那个著名酒店品牌基本无关,也比不上人家)。关于辛家庄的早期历史,地方志及碑刻等资料基本没有记载,了解也不多,欢迎指点。从年左右的辛家庄全景图来看,广电大厦、工商局两座已完工的高楼非常显眼,另有一处在建高楼也有二十层以上的样子,从位置看是政法公寓,三座建筑锁定了那个方向是福州路,此外整个画面再无明显高楼。因无遮挡,向东还能看见青大图书馆~ 菠萝油子!拆迁前的菠萝油子留下的全景照不多,这又是青岛小孩记忆中的一个符号。苏州路由于置身谷底,而形成了两条非常独特的盘旋马牙石小路,胶州路侧这条由其著名,所谓菠萝油子通常单指这一条。远处高楼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的宿舍,96年左右即竣工,沂水路升允亲王别墅中的人也有搬过来的。目前此处已高楼林立。那时候,只要有适龄男生路过,就会有个小叔叔模样的人凑过来问“要不要VCD”?后来就是“要碟吗”?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圣保罗教堂的钟楼,这座清水墙是老青岛五大钟楼之一,但本身名气并不甚响。 年版的青岛地理乡土教材,是根据当时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关于地理的要求而编制的,封面是栈桥非常突出的“前海沿”,彩页则着重突出当时青岛最引以为自豪的几处景致,包括八大关、石老人和一浴等,但很神奇的是选用了“狮子岩”和“梳洗台”二处崂山风景,现在虽确然还在,但是二三线开外的景点,很多人不知道。封面的栈桥着实有感,红瓦绿树的前海风光和无比突出的天主教堂也是绝美,绝字也是说这种景致,如今已经永远不复存在了。当年栈桥在很多场合以青岛象征而亮相,从旅游标志到啤酒商标 年的浮山湾。当时的奥帆中心还没有建成,那片海仍是北海船厂,鲁商国际也还是船厂宿舍。这个位置,新的青岛市少年宫已完工,但后来对天际线影响很大的万邦国际、东海路九号都还完全没影,甚至还没存在在设计师“深深的脑海里”,不远处五四广场西侧的滨海花园四座高楼已建成一两座,二期则还是大草坪。远雄广场也还是贵都大水坑。市南区法院还没拆迁,在此颇有点地标的意思。中铁青岛中心更还是二疗的老房子及老式花园,设计师有了个“中金渝能”的意向,高达四百米,华仁国际的大金球是这一带最耀眼的绝顶。 十年后,同一片海就变成了这样。99米的海信集团总部,本来是这一代极为出众的地标,如今已经赫然成了谷地,居然倒依旧显眼。米的东海路9号是青岛最高的海景住宅,50层之上可以将新老城区的美景尽收眼底。米的万邦国际,三座+的中铁青岛中心,以及解决了贵都大水坑十余年闲置的远雄国际广场,纷纷改写着天际线。接下来,米的绿城,米的华润,米的青岛湾中心,米的世奥国际,又将划破长空。五四广场虽然定位更高,但音乐广场其实和奥帆中心两地其实都是更好的观景选择 青岛是唯一一座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城市。我之前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尽可能完整的整理青岛在一战(日德战争)中的建筑物损失,总结出一战的破坏对青岛城建的影响,但资料太少,这张照片倒不错,这是年战争刚结束时所拍,总督府被炮击的破损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其时前海一代被摧毁的建筑很多。这组老市府大楼有前后两进,市政府搬出后(市委此前长期位于前海军舰大厦),便是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协办公楼。有人或许不知道,老市府后面那座貌似孪生的对称楼其实是八十年代的高仿品,前面这栋才是原物~ 德占时期的青岛市中心规划,美得令人震惊。居中的“三权分立广场”,至今仍保留着基本的结构。总督府(行政)依傍观海山麓,左侧是帝国法院(司法),右侧是帝国议会(立法),但虽有规划,因一战日本入寇而未能完工。原本该位置宏伟的立法大楼址建成了乡村别墅风格的英国领事馆,体量较小,气场上完全不是总督府和帝国法院的对手。总督府前是市中心广场,居中主行政大道延伸线直通大海,尽头是叶世克纪念碑,浑然一体。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府左右各有一条明显弧形延伸线,尽头分别是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规划非常齐整 “三权分立广场”功能区的基本结构,甚至主要建筑的用途,直到年都没有发生质变。德国总督府成了日占司令部,北洋军阀政府,民国青岛特别市政府,直到青岛和平解放,由直辖市将为山东省辖市(山东大学也于五十年代迁往济南),后又升格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青岛历代风云市长马福祥、沈鸿烈、赖可可、张敬焘、俞正声,都在这里办公。帝国法院则长期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沂水路高端别墅群及江苏路部分私宅或小型公共建筑,分别作为市检察院、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使用。团市委则长期使用湖北路17号。 青岛二中老楼。众所周知,大学路是青岛建置以来的第一条马路,基本以注入青岛湾的青岛河河道为基础。紧邻总兵衙门的大学路修成,青岛河也就名副其实的江河日下了。这座老建筑最初是东正教教堂,后作为私立青岛中学。年,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现青岛江苏路小学的前身)中设立女子中学班,为青岛二中的前身。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共有25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年迁至此处后,该楼便长期作为二中的主楼,直到右侧建成了后来的初中部大楼。再后来,老楼拆除,原址建成了后来的高中部大楼,仍是红瓦塔楼 江苏路小学改名实验小学已有十余年。从传承上讲,青岛二中其实也可说是脱胎于江小。这座青岛市最好的小学一百多年来荣誉无数,知名校友也是名校代有人才出。这座德国总督府小学始建于年11月2日。创办之初,名叫“胶澳总督府小学校”,只招收驻青德军的贵族子弟,学生仅有70名,教师不足10人。不久,校名相继改为“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校”、“青岛市会立江苏路小学校”。解放后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学校获得新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正中老建筑二层有校长室。 总兵衙门是青岛开埠之初最重要的建筑。整组建筑依照自然的地势面南而建,建筑屋顶均采用庄重的中国传统灰色筒瓦,围墙为花岗岩砌筑,周边以青砖包饰。官衙后院为章高元内眷的住所,正厅三间开,东西厢房各两间,房屋的外檐下建木制回廊,院中天井设花坛,内植松柏、修竹等花木。建筑一层飞檐,上覆灰色筒瓦,正门高盈丈余,官衙大门外依旧例,总兵衙门前为辕门,座北面南,建有砖石结构大照壁一座,通宽约15米,上绘麒麟逐日彩色壁画,照壁外侧设木制旗杆,门前设照壁,门外置木制旗杆,上悬清廷大龙旗。官衙... 青岛布防图。章高元在青岛山西、青岛湾畔(人民会堂)显著位置建总兵衙门,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在八关山西北侧(海大五校门)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海大体育场)建广武中营,在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青岛肉联厂)建广武前营。在团岛岬建团岛炮台,在西镇筑西岭炮台,在莱阳路8号筑衙门炮台。年在杨家村北侧(台东邮电局)设军用电报房,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设军火库,根据防务和装卸军用物资的需要,于年开始在青岛前海建造了两座码头,一是今天的栈桥,二是衙门正前方的蜗牛桥。 角度非常罕见的日本官方绘制青岛地图。出现这种神奇版本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心感(台湾出过南上北下的世界地图,欧美的某些世界地图版本东亚在最边上);二是正如欧洲许多老城以大教堂为市中心和最显著地标,日本的神社也常有如此地位。所以这张照片是以神社为基础绘制的,青岛的最中心、最重要地标正是今天的贮水山儿童公园,当日所谓的“青岛大庙”。今天贮水山那级宏伟台阶常令人疑惑,虽然这公园不错,终究当不起如此配件,因为这就是青岛神社被毁后残留的前阶。今日太平角也是得名于日占时期的太平公园。 、年前后的青岛。此处为著名的“中山路三角地”,沿右侧小路一直向前,就是天主教堂与七中。当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的各种小商贩刚刚开始“较原始积累”,后来著名的“王姐烧烤”渐渐从这里形成气候;如今满青岛到处都是、连龙山路从宅大院都买下的“新龙源大酒店”老板、拳手原修刚当时也在这附近卖冰糕。宣传画下面的人防工程早已完工,四年后将随着俞正声同志的到来而进行第一次地铁申报(没人想到这一等居然就是二十二年),后来长期作为地下商场,但始终不成气候,地铁线路也绕行了。 年的台东一路。“台东”的叫法与“西镇”对仗,其根源在明代。贮水山本名“烽台岭”,尚有始建于明代的烽火台一枚。后来烽台岭东西各建成一处具备一定规模的城镇,东边的叫“台东镇”,西边的叫“台西镇”。后来,习惯上,台东镇简称取前两字“台东”,台西镇取后两字“西镇”。当然“东镇”和“台西”的叫法也是有的。青岛刚解放时,“市内四区”便是市南市北台东台西,三大郊区则是李村、浮山、四沧。所以当时的“市北区”确实是市区的北极。后来四沧区南北一分为二,及四方区和沧口区,台西区又并入市南区 五十年。青岛建置之初,最核心建筑与首席地标无疑是总兵衙门。德国实现成功占领后,首先完成的重要公共建筑,便是紧邻总兵衙门的欧人监狱,随即巡捕房完工(今青岛市公安局),两座塔楼高度与气势均完胜并压倒了原有两大中式建筑(另一为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即妈祖庙),30年代初,北京路“五起楼”打破了“三层十八米”规划局限,成为山东唯一的五层大楼和青岛市区最高建筑,引得省内专程来看高楼者无数。34年,圣心修道院与圣言会间闲置多年的空地崛起了近60米高的天主教堂,至此成为青岛最高建筑直至82年 最新青岛夜景,奥帆中心望香港中路~左侧剑形高楼是阳光心地的东海路9号,50层的青岛最高海景住宅~旁边更高的是米60层的万邦国际大厦~其下方形为海信集团总部~再右是青岛世贸中心,中间三栋是中铁青岛中心,较矮的是威斯汀酒店,另两座是写字楼和海景公寓~再右是中石化的颐和国际,青岛市政府,青岛啤酒总部,李嘉诚和记黄埔的太平洋中心,最右高楼是台湾的远雄国际大厦。这一带近期的主要变化是正中略偏左会隆起米的华润万象城。青岛中心略右是两座+的新环海凯莱酒店。 青岛神社全景。贮水山儿童公园一带又名“大庙山”便是据此而来。不过青岛旧称的大庙指代庞杂,“沧口大庙”则是道教殿宇“明真观”。日本神道教参拜场所如供奉天皇牌位则称“神宫”,普通者称“神社”。青岛神社算得规模甚大。德占时期,日侨数量已居德国之外的在青外国人之冠,但按规定,均居住于中国区“鲍岛区”,集中在以聊城路为中心的一带,并初步形成了日本方式的生活圈,人数逐渐过千。神社设在若鹤二丁目(今辽宁路)的山门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日名“鸟居”,主体建筑三大殿均为木结构,东西两侧 德占青岛时期,先后出台过三个较高水平的长线规划,斐迭里街(中山路)和亨利亲王街(广西路)都是公共建筑集中的重要干道。上图左侧“汉堡大厦”本是汉堡商会驻地,后成为较高端的白驼饭店。建国后这里成为“三八点”,出售各种精美食物,很多那个年代的青岛小孩都在这里留下美好回忆。中图为中山路南段,老建筑保留较少,中山路1号国际俱乐部建国后曾先后作为中苏友好馆与科协,目前改为高端会所。下图的广西路在德占时期是一条CBD路,各种商务楼、精品酒店及商场密布。远处最显眼的塔楼建筑是胶澳邮政局。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改革开放前,青岛的高等教育仅有海大、青医等五所高校。当年青岛院校调整,曾有一版方案,是以山东海洋学院为基础成立“青岛大学”,重振当年强大的青大(文满天星,理有童第周) 年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理论上说,由于青医并入,新青大前身也可算是创办于年的私立青岛大学。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童第周等曾在此治学执教,俞启威、江青曾在此任职,臧克家、罗荣桓曾在此求学。年,山大医学院分出,独立建校,即青岛医学院,随即山东大学于年迁址省会济南,地质、海洋留在青岛。直到年,山东省政府牵头于青岛重建青大。年,青岛大学又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完成历史的衔接。青大越来越好 80年代的台东利群。利群集团有着70多年历史,经营范围涉及商业连锁、商业物流、酒店连锁、药品批发物流、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业万米以上购物广场36座,便利店多家,大型物流中心3处,星级酒店9家,连锁药店50余家,网点遍布青岛各市区以及周边各地,总经营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十大零售品牌几乎均在青岛开张,鲁商、大商、万达等国内高手也纷纷划地,但利群在青岛始终保持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如河南丹尼斯、许昌胖东来,业态却又远为综合~ 年10月,青岛二中初中楼,语文组教师在一起备课。这张照片被青岛市档案局收藏,作为《小康之路》的展品。这间办公室很多人并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来过,但很少有人想得起。孙松梅老师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当时她是三班的班主任,兼教四班语文(同时周洁老师是四班班主任,兼教三班英语)。刘阿波老师的镜头也很抢眼,这位年高德劭的老前辈,没教过我们两个班,我就眼拙认不得了,但名字想必也是颇为如雷贯耳。二中初中楼大约在十年前拆除,原址成为简易操场,这座忍辱负重的朴素建筑留下的照片实在不多。 92年前的东部,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这条醒目的干道是“湛流干路”,与台柳路、四流路、大寨路(小白干路)并列为少数几条进出青岛的要道。这片沙滩,当时是专供外宾使用的第三海水浴场,与专供高干使用的第二海水浴场类似,都处于结界状态。这条路,现在叫“香港中路”,左侧这块地,即将崛起高达米丽姿卡尔顿酒店。那是的东部,零星点缀着几座“高楼”与院落,潜艇学院,北海宾馆,卫生学校,以及当时看来非常遥远的北海船厂(奥帆中心)。新世纪大厦是东部第一座高层写字楼,如今立在中银大厦身后毫不起眼 香港中路就这样一天天热闹起来,越长越高。右侧被称作“三炷香”的金都花园,是青岛最早的百米级高层住宅,其修建早于和记黄埔的太平洋中心,也早于被人痛骂的早期写字楼群,包括五矿大厦、金光大厦、绮丽大厦和图中刚建到一半的福泰广场。其实就当时的写字楼审美水平来说,“五四五丑”还算可以。路北的中国银行、华侨饭店均已完工,中银的省行落户青岛,也没跟工行农行凑热闹选址规划中的金融街山东路(建行则落在老城区填海新地八大峡),事实证明香港中路的发展果然惊喜,97年米的新中银大厦成为青岛之巅 建设中的奥帆中心。这里本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企业北海船厂,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对青岛北海船厂进行资产重组,成立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北船重工),并与4年迁往海西湾。当初奥帆中心的选址本有三个较成熟方案,浮山湾最终胜出。赛后,按三星级装修的奥运村改造成超五星级标准的洲际酒店,高端百货海信广场、“史上最美”的澳门路小学、华谊电影公园、海上剧院和四季酒店等相继落户。值得一提的是,刘健总裁年轻时曾在北船工作 60年代的中山路。这种老式公交车实在很萌啊(当时著名的大辫子二路电车还未上马)。国货公司当时享受崇高地位,某些方面,居然可与至高无上的至尊“青岛第一百货商店”相媲美。劈柴院当时是个改善生活的好去处,“环球”则是购买文体用品的圣地。国货对面,老新华书店已然时常促销,虽然可选图书种类有限。“买东西,上街里”,逛了街(缺点是太常遇到熟人),就在中山路上吃一顿万和春的排骨米饭,谷香村的熏鱼面,青岛大包,狠心就进春和楼(如今已年历史的鲁菜馆,康有为就是在这家吃死的)。 改造前的青岛机场。在我小的时候,坐飞机还不是什么常事,而流亭在心目中也着实是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今天的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中国民用航空青岛站,年7月创建,当时使用青岛沧口机场。年8月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青岛航站使用海军流亭机场,重新建站复航,也就是图中这座老航站楼。3年,青岛流亭机场进行属地化改革。6年6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7年8月机场扩建完工,便有了现在的贝壳型候机楼。 清代末年的即墨城。即墨本读作“节墨”,筑城于墨水之上(墨水穿城而过,而非“临”墨),故称节墨,而非“墨阳、墨阴”。春秋战国时期,即墨是齐国“五都”之一(齐国地方管理模式很有特色,既非单纯分封,亦非郡县),但当时那个发生过著名“火牛阵”事件的即墨并非今址,故城位于今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今即墨县城始建于公元的6年(隋开皇十六年),迄今已有余年。县城初建时的规模和结构,已无迹可考。年(元至正十一年)进行了扩建,至年(清咸丰九年)先后修整10次。 青岛村。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青岛村,是开埠前青岛市区最重要的民聚区之一,虽然规模很小,但从明朝开始已成为海上贸易基地(海禁期损失极大)。青岛山的泉水在今青岛39中(海大附中)处汇集成水潭,再由山上流下形成青岛河,曲折而下,流入青岛湾。青岛河入海口依山傍海沿河的小渔村就是这青岛村了。青岛湾中有个小岛叫“青岛”(今天的小青岛),成了天然的防坡堤。当时青岛村并不见得环境优美,今天郁郁葱葱的“十大山头公园”大都是德国园艺试验试种树木成功的结果,原生态下,小青岛、信号山等基本都是秃石头山 浮山所!山东半岛是明代倭寇侵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政府对山东的海防格外重视。为了加强山东海防,应援沿海卫所,洪武元年正月明朝取得山东后,即墨市域内开始建立卫所等军事机构。洪武二十一年,朝廷设立鳌山卫浮山备御所,与雄崖所、灵山卫等互为犄角,永乐年间又在山东半岛建立起“营”的海防机构,分别在即墨、蓬莱、文登三地建立起即墨营、登州营、文登营三座营垒,从而使山东海防形成了“营、卫、所”这一明代特有的海防体制。浮山所这棵七百多岁的老树居然还活着呢~就在家乐福后头~ 浮山所改造前,虽然城墙拆除已久,所内以十字大街为轴,基本结构却保存甚好。浮山所的具体设立年代,不见于正史,驻军数量也无明确记载,但根据与之相邻的千户所推算,浮山所应有京操军余人,守城军余人,屯田军70余人,总人数在千名以上。在其防区的险要处,设有四座军寨(楼山寨、金甲岭寨、于家庄寨、张家寨),常年派兵驻守,但规模大小不等,兵员亦无定额。浮山所共辖二十五处军屯,其中九处在当时即墨县境内,十六处在平度州境内。其中的浮山所屯,是浮山备御千户所驻地,官衙、仓廪、学署... 浮山所的设置,与后来即墨重心南移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其数百年的开发,毕竟也是清末青岛开埠时坐拥发展基础的历史根源之一。左上亢家庄,右上田家村,稍远处的大尧村、小尧村(逍遥村)、太平镇,都不在早期青岛市传统市内四区范围内,现在却是绝对市中心。卫所兵很大程度上起着威慑作用,非战时的屯田工作也是极其重要、贡献很大的。浮山所屯后来非常自然的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村落并为后世进一步开发留下一定基础,也正是基于此。图下方的海湾就是浮山湾,偏左是现在的五四广场,偏右以前是北海船厂-奥帆中心 百十年代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该市场建于年11月,市场占地面积14平方米建设面积6平方米,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4条支路,拥有多个摊户,年上市品种多种。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产生了青岛第一批个体户,也孕育出第一批百万富翁,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受益者。可以说,当年的第一批个体户都是逼出来的,八九十年代,大家最看好的是国营企业和大集体企业工人,当时的个体户虽然越来越有钱,有时却“连走路都畏畏缩缩”。南巡讲话以后,个体户才逐渐变成中性词 年,郝建秀在国棉六厂为女工讲解“细纱工作法”。当年的青岛纺织业举世闻名,青岛本地小男孩,娶个“纺织大嫚儿”,是件很“展样”的事。国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厂,分布从四方到沧口,每个都能讲出一串儿故事。而纺织女工郝建秀本人,作为那个年代的超级“中国达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进修后,勇猛精进,历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3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 “小公共”,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当年这小车招手即停,很是方便,景点的“一蹲!一蹲!”是遇到交警时的标准话术。简单说来,由非国家公交体系的人民来运营,目的是补充当时运力严重不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过小公共车辆不少为濒临报废车甚至非法上路的挂牌报废车,从业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常因超载、私定票价、私改线路等问题引发纠纷,同时由于任意揽客、抢行、随意停车、故意围堵大公共等行为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和斗殴事件屡见不鲜。随着小公共的危害逐渐扩大,加之政府运营的公交运力日益满足需要和国家鼓励公交的 上世纪初,俾斯麦兵营与伊尔提斯兵营。德国占领青岛,逐走章高元及其所部清军,短暂使用了章高元留下的四处兵营,并以总兵衙门充任司令部,但深感不便,于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城市规划,迅速完成了“三大兵营”。俾斯麦兵营是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伊尔提斯兵营是今天的北海舰队(没法多说了),这两处建筑宏伟美观,甚是引人注目。第三大兵营为“毛奇兵营”,建筑相对简朴,但仍是不失美观的德式尖顶,地处台东,不知有没人记得,延安二路、登州路等合围着一个“海军大院”?毛奇兵营遗留的建筑就在那里面了 沂水路一号,本是私人公寓,后长期作为美国领事馆。我小的时候,这里是“银行幼儿园”,由于成立于人民银行一家包办时期,就这么五个字,后成立的中农建,以及较晚成立的工行,小孩很多也送到这里。小时候对这座大房子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大的无边无际,四层(其实有地下室和阁楼)跑上跑下特别好玩,还总藏着小秘密(小时候看到过一个浴缸,四条支架都是尖锐的铁鹰爪;一架老钢琴上有女神雕刻)。院子大的似乎充满了无限乐趣,所以当我在绍兴看到小的出奇的无趣的百草园时,反而一下子明白了鲁迅在说什么。 早期德县路。德县路与沂水路,日照路与莒县路,分别以总督为为中心,对称向四侧延伸,形成一个甲骨文的“五”,四条道路的交汇点便是总督府前的“三权分立广场”。按最初规划,总督府(行政)左侧是帝国法院(司法),右侧是帝国议会(立法),但当中左两个巨大单体建筑完工后,议会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工,建了规模较小英国领事馆,最初的设计被打破,美观度和整体性均下降。沂水路延伸线的尽头是基督教堂,德县路延伸线的尽头是天主教堂,这也体现驻青德军的宗教态度。但近60米的新天主教堂完工后,这一对称彻底打破 常州路,欧人监狱修复前的留影(主要关押本地人的监狱位于李村)~这监狱目前已“修旧如旧”,化身为“青岛监狱博物馆”,后半部分的监房成为一家特色酒店,但韵味全无~这监狱紧邻当年的总兵衙门而建,完全压倒了老衙门的声势,就此改变了青岛作为中国传统城市以行政建筑为中心的版图,从此,胶澳军港“无可挽回”地欧陆化,成为了一座极具特色,风致嫣然的欧韵青岛 这个雕像也很有特点,我一看到她,就明确的断定她确实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但当年她的存在感又是如此的模糊。这雕像建于啤酒节早期,第一期吉祥物是个丑怪的海豚(那年青岛流行学习世界语),第二期开始就是按十二生肖排了。右边82年落成的82米高的黄海饭店一度是青岛最高建筑,打破了天主教堂48年的记录,也标志着老城区灾难的开始。 汇泉广场曾经的样貌。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个东西?此物的正式名称为“青岛百年建置纪念碑”,显然就是一座玻璃幕质感的埃及方尖碑,自建成以来深受广大青岛市民的诟病,差评如潮,终于在汇泉广场的新一轮改造时与原青岛市体育馆一道消失。这座纪念碑原高36.5米,据说象征着一年天,它的横空出世,据说一度搞得青岛既像巴黎,又像埃及。不过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终究也没什么生命力。 青岛的海水浴场,建国后曾一度像百货商店、公园、医院一样,按第一、第二排行,全盛时共有七座,如今尚余其四。第一海水浴场历史最久,当年曾有远东第一浴场之誉,是人气最高的大众浴场。二浴长期作为高干浴场,三浴长期作为外宾浴场,当年都不对常人开放。此二者虽小,但海水与沙质均属上乘。六浴是市区第二大海水浴场,也向公众开放。第四海水浴场在今湛山海滨,音乐广场西侧;第五海水浴场第五海水浴场在新疆路客运站以西(盐化厂和前进工厂旧址),废弃已久。第七海水浴场在老沧口,消失于环胶州湾高速扩建中~ 第五海水浴场!传说中的第五海水浴场全盛时期~我也是头一回见到,线索是那行字中的“三日月”。这“第五海水浴场”位于新疆路客运站以西(盐化厂、前进工厂旧址),日占时期即称为三日月海滨浴场(意思为月牙海滨,“三日月”大致就是“月牙”的意思,《三国群英传》游戏中,大刀系武将计就有一招“三日月斩”,是半月斩的升级版),曾是日本人专用浴场,而且是会员浴场,质量之高据说至少不在六浴之下。60年代以后渐废。甚至在70年末个别地段仍可游泳,此后由于全部海岸的改造而彻底消失了。 从七十年代末到年,青岛市区的版图大致变化如下。条带状的市区逐渐东扩,日趋丰满。左图中具有时代标志的“市革委”不复存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再次恢复于地图上。其实这一年,青岛发生了许多大事,山东省交通厅海航局改组为青岛市地方港务局等三个单位;崂山啤酒厂建成;宁夏路大桥动工;黄岛开发区奠基;八大峡开始大规模填海;那个巨大的抹香鲸被捕并放进水族馆;青岛大学建立;龙山地下商场开业;流亭机场民航复航。时任市长的臧坤,其女于本年调入青岛,后也出任了青岛市委常委。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十六年前,当高达米的银河金星大厦在老城区中横空出世的时候,我曾一度担心,此乃阳谷路这个充满韵律美感的斜坡老街道即将消失的前兆。那时候银河金星里有三家台湾商场,出售一些新奇的文具和玩物,比如95年小学生中一度特别流行的“印章”,周围还有游戏店,黑色世嘉机取代黄卡也在这里见证。如今这篇街区全部毁于快速路三期的修建,消失得比死亡还彻底。 同样角度,向另一侧看,阳谷路的尽头就是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交通局的这座小时候一直觉得造型很特别的圆塔楼。交通局(后来说港航局)大楼本身虽然不是老建筑,但其址已是日占时代核心居住区的重要位置,当年为建此楼,也曾拆除过几处非常精美的日式花园房,一定程度上使得日占区建筑群保留价值越来越小。这片坡地城区向南的沧口路一带,有三处穿楼而过的石阶路,很有特点,与菠萝油子、环形观海二路并列为青岛三大特色街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