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鱼市文/孙景璞
“过鱼市”是莱州市的一句俗话,说的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俗———每年春天,渔汛旺季到来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海产鲜鱼。富裕人家吃的次数和品类多一些,贫穷人家也要吃几次尝尝鲜。
莱州市濒临莱州湾,海岸线长公里,有许多河流的河水入海,水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上沙底浅滩,成为鱼虾产卵、索饵、生长、越冬洄游的最佳场所,俗有鱼虾摇篮之称。悠然逸夫摄
沿岸的渔港有虎头崖、趴埠后、海庙后、青鳞铺、刁龙嘴、三山岛、石虎嘴等。每逢渔汛期,来这些港口买鱼的商贩们,肩挑人抬,牲口驮,车辆载,络绎不绝,十分繁荣。海产品能增加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这也是莱州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莱州人过鱼市吃海鲜,不但有口福,而且讲究季节序列,科学安全,并总结出许多谚语,告知后人。如:“海冰开凌,梭鱼上行”“桃花水,桃花虾”“柳绒开,喷活海”“谷雨三日满海红”“香椿鼓突嘴,加吉(鱼)就离水”“麦花香,食针良(鱼)”“加吉头,鲅鱼尾,鲫鱼身子,河劳(鲞鱼)嘴。(这些部位好吃)”“廷巴(河豚)血与肝,吃了上西天”“无鳞鱼吃了犯陈病”等等,都是经验之谈。
莱州人吃海鲜有高、中、低档之分。高档如:加吉鱼、鲳鱼、鳎米鱼、比目鱼等。中档如:梭鱼、鲻鱼、黄花鱼、黄姑鱼、鲅鱼、鲈鱼、针良鱼、带鱼、古董鱼、沙丁鱼等。低档的如:鲫鱼、青鳞鱼、黄口鱼、狗光鱼、乌鱼、大头腥、扒皮狼等。
过去,莱州人卖鱼的秤和包装也与现在不同。买家每人都手挎一个柳条或竹篾编制的篮子。卖家都用手杆秤:一种是长钩秤;一种是盘子秤。长钩秤钩尖处有一个扁孔,称大鱼时用秤钩贴鱼鳃处一条一条地穿过,称准重量后,在秤钩的扁孔里插上两根浸泡过的干马莲(学名马蔺),再把鱼从秤钩上捋到马莲上,打上结,交给买家手提或放在篮子里。称小鱼时则把鱼放在盘子里,称完重量后,把鱼倒在买家的篮子里。
我童年时,家庭比较贫困,母亲跟外祖父学到的手艺———在大铁锅里烙火烧卖,能赚点麸子黑面吃和少量的零花钱。过鱼市时,只能买点中、低档的鱼吃。如:谷雨前后,大量的黄花鱼上市后,买几斤来家干煎着吃,再买几斤晒干,以后蒸着吃,或者在锅底里烧烤着吃。
鲅鱼还是送礼的上品,订亲后的男方,鱼市期间必须买两条大鲅鱼送女方,女方家留下一条,回礼一条。结过婚的小夫妻,也要互送鲅鱼,以敬双亲。此风俗一直延袭至今。
加吉鱼比较贵,我家买不起,每年只能吃一次“雁冒”鱼,又叫黑鳞加吉(学名黑鲷)。有一年,我大姑给我祖母送来一条二斤多重的加吉鱼。吃完鱼后,我们把鱼骨头组装成了一只羊的形状,只可惜少了一条羊尾巴。不知是这鱼骨只能装个没尾巴的羊呢,还是谁没注意把那“羊尾巴”给嚼碎了呢!
莱州人曾有“不食针良鱼(又名良鱼,颚针鱼),不算过鱼市”的说法。该鱼肉质嫩润,味道鲜美奇特。煎制、醋闷、咸腌皆可。煎汆时,与鲜嫩的小葱配伍,别有风味,他鱼不及。它体形如蛇,骨色翠绿,刺多且硬,让人望而生畏,外地人多不敢吃。莱州人特别钟爱它,而且能熟练地剖吃其肉,剔除其骨,并准确地吮出其刺。身怀绝技的人,在咀嚼时,能一边吃肉,一边吐刺,令人咋舌。针良鱼肚两边的肉薄但刺长而少,容易剔出,母亲和婶母就把这些肉剔出刺来,夹给我和堂弟吃。
谷雨前后,我家还能吃到味道独特、经济实惠、便于保存的莱州特产鱼———青鳞鱼。因其形如柳叶,又名柳叶鱼。它生活在浅水里,集群活动,捕捞容易,小木帆船和拉网(地崖网)都可以捕到。此时,母亲总会买一些回来煎着吃,然后再卤咸晒成干。
芒种前后,海鲫鱼游到芙蓉岛一带有海草的海域产卵,群大,肉肥,正是捕捞旺季。鲫鱼刺多而软,主要是煎闷。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兴起了浅滩海水养殖和陆地大棚养殖,外地的海产品也运了进来,莱州人不但过鱼市能吃到鲜鱼,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海鲜,烹调技术和配料也有所创新,口味更佳了。
烟台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