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度老花镜,绿格圆领大围裙,钩针一个剪刀一把,坐在收拾得利落干净的小院近门口处,盛淑芹就开工了。别看老大娘今年六十九岁,手可是麻利得很,钩针拱两下钩住线头,只一扯,线头就不见了。
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葡萄种植户丛鸾蝓在地头修剪葡萄准备装筐
“从毛衫的反面把线头钩进去,人穿着就不扎身子了,还好看。”老大娘乐呵呵的,边钩线边传授经验。“这叫别线头,就是费功夫。”
这是记者在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留格庄镇民生村看到的一幕。中秋临近,田间地头是忙碌的景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晾晒着的大花生。建档立卡贫困户盛淑芹家的院子里,可以看到黄澄澄的玉米棒,盛在靠墙的筐里。老人的两个孩子都成家了,现在一个人住。家里的一亩二分地,种点玉米、花生。农闲了,就别线头。
毛衫+海鲜
——传统产业拉动扶贫
“别线头、蒸烫、定标、挂吊牌……一件毛衫从半成品到成品,要经过二十多个人的手。”高燕是民生村一个毛衫加工点的负责人,盛淑芹家的毛衫,就是她送过去的。
一件有二十来个线头的成人毛衫,盛淑芹别线头,一天能完成三四十件。每件五毛钱,就是二十来块钱,一年下来能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
“好处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做,加工点把毛衫送到家里,做好了再回收。”留格庄镇党委书记于海平介绍说。“镇上几乎每个村都有加工点。”
毛衫产业是海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海阳市作为中国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基地,先后三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毛衫产品产量大、订单急、配套环节多,具有从业地点、从业人员年龄限制和从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低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把产业优势和扶贫结合起来,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大产业带动大扶贫,能产生很大的能量。”同行的烟台市扶贫办规划调研组李世波如是说。
传统产业带动扶贫的能量确实很大。记者从海阳市扶贫办了解到,海阳市现有毛衫加工企业余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4万人。像民生村高燕这样的毛衫企业配套加工的个体户,海阳市有余个。
如何让传统产业带动扶贫呢?据了解,结合“依托毛衫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路,海阳市扶贫办协调市毛衫协会对全市毛衫产业从业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确定了“以规模企业为经营主体,以配套加工点为实施载体,以贫困户为帮扶对象”的产业扶贫措施。截至目前,全市74家规模毛衫企业配套设立余个加工点,共安排贫困人口多人就业,主要从事毛衫配套零散加工,年人均可增加收入约元。海阳市去年脱贫人数人,仅毛衫产业带动脱贫人数,就占全市的22%。
“不耽误干农活,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海阳市郭城镇姜家村贫困户丛梅玉的隔壁邻居家,就是一个毛衫加工点,她可以很便利地去务工。姜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姜北湖告诉记者,村里单毛衫加工点就有三家,带动七八十人脱贫。
传统产业带动脱贫,在烟台市可不只海阳毛衫这一个产业。在莱州市朱桥镇西刘家村西头的莱州旺海水产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说笑着扒虾蛄,当地叫虾爬子,俗称皮皮虾的。9月1日禁捕期结束,现在是海产品收获的季节。
莱州市朱桥镇西刘家村扶贫项目莱州旺海水产的加工车间里忙碌的农户
西刘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吉巍介绍说,这家门口的水产公司是朱桥镇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方和村、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西刘家村集体年可增收4万余元,镇上其它六个贫困村年可增收余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和其它劳动力70余人,贫困户年增收元左右。
莱州拥有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平方公里,发展现代渔业具有良好优势。记者了解到,莱州市创新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合作共赢模式,实现了海域使用权规模化流转、分层次立体化养殖、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每年带动入社渔民户均增加纯收入10万元以上。山东省政府专门在莱州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模式,去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视察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烟台海产资源丰富,农户对海产品加工流程熟悉,不用专业培训。加工点设在家门口,不用出门就能务工脱贫。”莱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苏昆如是说。
大户陈家葡萄
——现代化农业园区推动扶贫
古人写葡萄,“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丛鸾蝓剪葡萄的样子,确实像拎着一串明珠——那也确实是他的掌上明珠。两年前和妻子从莱州市来到招远市,在金岭镇大户陈家村打理这十三亩葡萄园,他盼望的就是这一天。虽说莱州和招远同属烟台市,距离也不过一小时车程,这样一个决定,也是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的。
“怎么样?葡萄效益怎么样?”
“好!我家葡萄卖十二块钱一斤,市面上也就卖十块。”面对记者的提问,丛鸾蝓回答起来底气十足。
“好卖吗?这么贵。”
“好卖!这葡萄好,吃着放心。牌子好!”地头上,他边把剪好的葡萄递给妻子,边指着筐盖上的铭牌让记者看,“大和大美,大户庄园”。
是什么让丛鸾蝓有底气高于市场价销售葡萄呢?“农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效益。”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担任村支部书记三十多年了,大户庄园就是他主导建起来的。“我们对流转的土地统一管理,引进新型栽植管理技术,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他介绍说,依托大户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园区统一购进优质肥料和优质农药,以低于购进价格出售给果农,将扶贫资金补贴给农户。年以来,先后六次从烟台聘请果业专家来免费为果农现场讲课、传授果园管理技术。农庄统一注册的“大户庄园”果品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这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管理水平高,效益自然高。旁边的大户陈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松利介绍说,丛鸾蝓去年的葡萄产量是斤左右,今年到丰果期,产量能达到2万斤。
丛鸾蝓边忙着给葡萄装筐上牌,边向记者介绍说,别看种了这么多葡萄,平时并不忙。庄园统一管理,有专门的人负责剪枝、除草等。
陈德茂就是这样一个“专门的人”。今年54岁的陈德茂就是大户陈家村人,29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需要人照顾。女儿十六岁了,在读初中四年级。家里五亩半地,有一亩半流转给庄园,每年元。农闲的时候,为了照顾有病的儿子,他一年四季在合作社打工。
“春天给葡萄掐头,夏天打药、锄草,秋天剪枝子,冬天清园。离家近,不耽误干农活。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
陈松海介绍说,合作社流转周边六个村约一万亩土地,以“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规划了以种植葡萄、苹果、猕猴挑为主的农业园区,带动七个村贫困户户、人就业。
据招远市扶贫办副主任张伟介绍,招远市坚持“集中投入、连续扶持”的原则,集中政策、资金,向重点项目、重点园区连续投入,持续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像大户庄园这样的现代果业生产基地,全市有27个。
记者从招远扶贫办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招远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入社农户7.2万户,带动农户10.5万户,其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烟台市级示范社32个,省级示范社22个。
秋高气爽,大户庄园依山傍水,葡萄就种在原本是荒山的坡地上。记者离开的时候,丛鸾蝓夫妻俩已经装满了好几筐,白色的长条筐里放上三四串绿葡萄,煞是好看。记者也尝了一颗,入口甘甜,唇齿清美。想起那句古诗,“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
这么好吃的葡萄,难怪卖得贵!
烟台苹果冠绝天下
——品牌效应带动扶贫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家乡的味道——我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动上,烟台苹果被农交会组委会授予“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早在去年8月份,浙大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上,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01亿元,连续八年蝉联榜首,是国内唯一一个过百亿的果业区域品牌。
烟台苹果的名声远扬,宋永科是切身能感受到的。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贵州省贵阳市采购价值万元的苹果苗木,今年春天这个数字是到百万。宋永科是莱州市小草沟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小草沟苗木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位于莱州市郭家店镇,技术水平过硬,是国家级合作社,建有江北最大的苹果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今年砧木和成品苗存圃总量万株,预计出圃的砧木和成品苗木万株,实现产值万元。
“小草沟园艺场项目对种植果树的贫困户免费发放苗木。”郭家店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仲玉平介绍说。“这里的老百姓认可种果树。一亩果树一年挣到0块钱,种粮食的话,一亩也就来块钱。种果树农民的幸福感强。”
小草沟园艺场项目是小草沟苗木合作社参与的产业扶贫发展项目,8个村以扶持资金入股小草沟苗木合作社新建的苹果无病毒矮化苗木示范园,用于土地租赁和生产专项资金。合作社保证每年8个贫困村收益不低于总投资的5%,同时返还投资本金12万元,合作到期后合作社一次性返还剩余投资额万元,可有效带动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户63户82人脱贫。
贫困户免费领取苗木,同时还有技术指导,这是全国其它地方果农享受不到的。不仅如此,合作社日常生产中优先雇佣贫困户,务工比普通农户多10块钱。
“多给十块钱是合作社自主提出的,鼓励贫困户靠自身劳动脱贫。今年扶贫日,合作社还决定拿出一部分钱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子女。”副镇长仲玉平说。
品牌效用带动脱贫,是烟台市发挥农业品牌效应,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的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除莱州市外,招远市金岭镇整合赵书策村等6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土地,建起鲜食葡萄和矮化苹果基地亩,打造一处生态农业园区,参与土地流转的87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记者从烟台市扶贫办了解到,脱贫攻坚以来,烟台市把品牌农业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烟台国家级农产品优势产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优势,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扶贫行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发展村级经济,促进脱贫增收。
烟台市扶贫办副主任沙声涛介绍说,烟台是国家级水果、水产品优势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烟台苹果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水果第一品牌,烟台大樱桃、烟台海参、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等品牌享誉海内外。在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中,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拨付“三优先”。今年,全市实施苹果、大樱桃、核桃、出口蔬菜、特色养殖等品牌产业扶贫项目个,覆盖省定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人,基本实现品牌农业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实现“短期脱贫、长期致富”目标。
编辑:王健任
校对:韩世雄党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