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清代〕
其一蒲团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
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
其二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诗词宝典清心寡欲,端坐于蒲团之上,诚心礼佛,一切尘世的忧伤烦恼都在莲花光华中消失殆尽。
虽然参悟佛法摆脱烦恼有众多法门,而且法法有别,谁又知道方寸的心田即可证得西方极乐?
在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不必花费万金去买山寻求幽静。
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绽放如满月,就算在家被俗世缠身,内心也比出家人清闲。
个人简历姓名:张问陶
别名:字仲冶,一字柳门
性别:男
生卒年:(年—年)
身份: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个人经历:
乾隆五十五年,张问陶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五十八年,张问陶被授翰林院检讨。
嘉庆十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嘉庆十四年春,张问陶担任会试同考官。七月,改任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
嘉庆十五年,张问陶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关心民生困苦。
嘉庆十七年,张问陶以病辞官。
嘉庆十九年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五十一岁。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
兴趣爱好:
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诗词品鉴这组诗写于嘉庆十四年(公元年),诗人曾任吏部郎中,有“兼济天下”之志,但苦于朝廷闭关自守,也想过指陈时弊,但好友洪亮吉的悲惨遭遇让他望而却步,诗人明白自己一人也难有所作为,故渐渐失意,遂问津佛学,退隐山谷,于禅机理趣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作为一组禅诗,第一首诗主要讲述了坐禅能由定生慧,净化尘心,解脱烦恼,闻莲花香,入佛国境。第二首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只要心地充满慈悲,照彻光明,那么,在哪都可以获得真理。
第一首化用佛家事物来阐述“心诚则灵”之理,“蒲团”是指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打坐用的道具。“莲花”是西方极乐净土中的物象之一,是佛性的象征。诗人清心寡欲的端坐于蒲团之上,诚心礼佛,使心灵归于沉寂,好像一切尘世的忧伤烦恼都在莲花光华中消失殆尽。而诗词后两句则是诗人礼佛所得:“方寸”就是心,诗人明白虽然参悟佛法摆脱烦恼有众多法门,但所有佛法殊途同归,最终要获得心灵的升华和解脱,只要悟得此境,方寸的心田即可证得西方极乐。
第二首同样是“明心见性”,贵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枉费黄金”一句阐明诗人认为无论在哪修行,只要心地光明即可。“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与上一首中的“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其意旨和理趣可谓互相呼应,一脉相承。
诗词后传通读这两首禅诗,不由得想起《西游记》二十四回悟空曾对三藏说过,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人生道路之上,我们必然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保持一颗纯心,坚守自己的原则,那么无论岁月更迭,还是人生起落,我们都能求到属于自己的“真经”。
单选
你信佛说吗
信不信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