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闯关东背后的辛酸清代掖县西由镇一户人

北京看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掖县(现莱州市),在历史上的“闯关东”过程中,是个很典型的人口输出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掖县与辽东隔海相望,有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与当地“重商”的民风有关。

“掖县人擅经商”这一点,在胶东广为人知。而要经商,自然就需要闯荡。因此,在闯关东时期,很多掖县人就涌向关外,期盼以商致富。而他们中的不少人,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今在哈尔滨等地,仍可以听到掖县商人当年留下的传说。

不过,“掖县人擅经商”,并不意味着“所有闯关东的掖县人都经商”,更不等同于“闯关东经商的掖县人都能发家致富”。真实的历史往往是多面的,既有辉煌,也有平淡,更有悲伤——名人是辉煌的一面,而普通人面对的,更多则是平淡和悲伤。

接下来要讲述的,就是清代掖县西由镇一户人家在闯关东过程中遇到的辛酸经历。

这户人家姓孙,家中祖孙三代,都先后去了关外。

第一代的男主人公,原本是一位“儒童”(童生,中秀才之前为童生,考中之后称生员)。大概是屡试不中,加之生活所迫,他便决定前去关外打拼。在那里,他开了一家学馆,招收了若干弟子,以教习为生。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开馆收徒相当于创办教育培训机构,这虽然不算是纯粹意义上的经商,但毕竟也有钱可赚。并且,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万一有哪位弟子将来飞黄腾达,当老师的或多或少也能沾上光——别的先不说,有了名气之后,至少学生和学费可以有所增长。而在第一代男主人公北上之初,他的妻子毛氏,心里或许就是如此期盼的吧。

可惜,造化弄人。苦苦等了数年之后,辽东那边传来的却是一纸讣闻——几位弟子告知说:他们的老师,也就是毛氏的丈夫,外出时不幸溺水身亡,并且始终没有寻到尸首。

闻此噩耗,毛氏悲痛欲绝,她很可能曾有殉夫的想法——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但考虑到年仅六岁的儿子,毛氏还是坚强地将这个家继续支撑起来。

此后,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教养成人,并为之娶妻成家。

养儿方知父母辛。过了几年,第二代男主人公也有了儿子。此时,他做出跟父亲当年同样的选择——到关外去打拼。而他的母亲毛氏、妻子张氏则留在家中,共同照料年幼的孩子。

过去交通、通讯条件有限,第二代男主人又不像父亲那样在关外有固定的场所。因此,他在出发之后,就逐渐与老家失去了联系。

在家中没有壮劳力的情况下,毛氏、张氏婆媳两人,靠着纺纱来贴补家用,好不容易也将第三代男主人公拉扯长大。

男大当婚。眼见孙子也到了要成家的年龄,儿子那边却还没有音讯,毛氏再也坐不住了。她决定派人去把儿子找回来。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第三代男主人公的身上。

漫漫长路,茫茫人海,想要寻找一位十多年没有音讯的人,谈何容易?毛氏和张氏在家中苦苦等候,不但没有得到第二代男主人公的消息,反而跟第三代男主人公也失去了联系。

一年又一年,青丝变白发,白发渐凋零,毛氏最终也没有等到儿孙归来那一天。在她去世之后,家中只剩下儿媳张氏一人。而张氏在安葬了婆婆之后,独自支撑起孙家的门面,继续期待着关外的音讯。

道光二十二年前后,掖县官府在着手续修县志时,听闻到了张氏和她已故婆婆的事迹,大为感动,便将此事收录在内。志中这样写道:

“姑(婆婆)媳二人,苦守五十余年。姑死,媳张氏殡葬,至今独守苦节。”

“五十余年”、“至今”等字眼,读之,令人凄然。

修志之时,张氏还在家中继续守候。她后来到底等没等回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史无明载。

将近两百年后,当我们读到这段故事时,自然都希望最终结局是苦尽甘来——丈夫和儿子衣锦还乡,与张氏团聚。但就常理推断,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类似的辛酸,也绝非个例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ls/13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