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庙俗称“上帝公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山。据说此为真武大帝的八闽第一行宫,是以有“南武当”之称。又说南宋末年赵昰、赵昺两幼帝南逃至泉州后曾在此驻跸过,故也称“圣殿”。法石为晋江下游江海交汇处,东距后渚港6.5公里,为泛洋、入泉的水陆交通咽喉之地,是宋元时期繁华的港口要镇。庙祀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为镇守北方天界之神。根据阴阳五行说法,北方属水,《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载真武大帝是“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故真武大帝有祈雨晴佑平安护海航之神威,是继通远王之后的泉州第二代海神。
《闽杂录》中记载了玄天上帝来源的另一种传说:“上帝公,五代时泉州人,姓张,杀猪为业,事母至孝。母嗜猪肾,虽高价亦不售,留归奉母。母死后一日,顿悔杀生过多,罪恶深重,乃走至洛阳桥畔,以屠刀剖腹,投肠肚于江中,遂成佛。后其肠化为蛇,胃化为龟,每兴风作浪,又显灵收之。故民间庙祀者极多,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执剑,一脚踏龟,一脚踏蛇,其状降伏二妖也。”“龟蛇镇江”成为洛阳桥八景之一。旁有玄天上帝化身处,青石上仿似有血迹斑斑。可见也是与海洋有关。
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此时的泉州已是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在留从效(-)治理下重加版筑,“环植刺桐”,有了“刺桐城”之美称。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继续推行保境安民,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曾“入贡乳香万斤,象牙三千斤,龙脑香五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之繁盛。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占鳌头,然而大海神秘莫测,风涛险恶,人们为了增强信心,祈求海航平安,10-14世纪泉州地方官员每年都在真武庙兴行祭海活动,与九日山祈风共祷海事顺利。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漱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清道光《晋江县志》亦载:“真武庙在三十六都郡城东南石头山上。庙枕山漱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建,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真武庙大殿南宋两知泉州的真德秀曾于真武庙祭海和祈雨,留有《真武殿祝文》和《北斗真武殿祈雨青祠》。《祝文》为:“于皇上圣威,神在天诞,降福泽于民,俾有宁宇。某之祗事,为日久矣。叨恩分阃,而灵宫在焉。涖事之初,敬伸谒欵。江湖之间,沴气易作,尚惟慈悯,弭于未然。区区之诚,仰蕲昭鉴。”《青祠》如下:“伏以凡民有生,莫切丰年之望。不雨斯极,预怀艰食之忧。惟上圣之至仁,为群元之司命,恭伸祷请,愿赐矜怜,霈甘霖于久旷之余,全嘉谷于将枯之际;庶获成于中熟,实仰戴于殊恩。”
明清之际,泉州海外贸易日渐式微,不再举行与海航相关的祭海与祈风活动,乾隆年间真武庙已不再见于官方祀典。真武庙渐渐从官方视野中消失,成了法石铺境民间庙宇。据庙中石刻记载,清道光后真武庙又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