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莱州新闻
莱州文化
莱州名人
莱州历史
莱州要闻
莱州饮食

城池的变迁,讲述一部福州兴衰史

自昙石山文化起,福州地区已经拥有了约年的文明,而福州真正的社会发展起始,就要追溯到年前的无诸与他开创的闽越国。福州的城池也从这时起,开始了自己多年的变迁。

无诸塑像

在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随着改朝换代和风雨侵蚀,旧城墙体大致已经荡然无存,仅存的一点遗址也难以辨识其原先的样貌。

福州市区保留下的古城区遗址

这年来的城池变化,也像是一部“福州历史”,勾践的后代闽越人来了,晋朝的中原人士来了,唐朝的固始大军来了,蒙古人来了,满清又来了……几经盛极,几经衰败,而留下的,就是那一段段饱经风雨的古城墙。

一、还未找到的冶城

汉高帝五年(前),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冶为城”。《三山志》载:“闽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三山纪略》云:“冶山者,古冶铸之地,闽越王都于其前麓。”《闽都记》云:“将军山一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故城。”

载记载,冶城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称为形胜。但冶城的确切位置、四至范围以及遗址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对于冶山地下的考古发掘均也未见踪迹,因此学者对冶城修建与否还存有争议,但对欧冶池北及鼓屏路一带均为闽越宫殿遗址,则确认无疑义。根据历史发现,冶山当年四面环水,成为天然屏障,所以建成作为防御的必要性不够充分。但许多古书籍中都有记载,所以冶城只能被称为“还未找到的冶城”。

现在的欧冶池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无诸后裔起兵叛汉,被汉武帝发兵平定。闽越国王室宗族及大臣、兵士被迫迁往江淮之后,“东越地遂虚”。直到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闽越遗民从山林中复出,自立为冶县。

二、扩张后的子城

西晋太康三年(),朝廷升候官县为晋安郡,“置郡树牧”。严高为首任郡守,到职后,嫌故城狭隘,不足以聚众,开始筹划建新城。

传说严高曾绘图以咨询郭璞,郭璞作《迁城记》,语甚玄奥难解,并有铭文曰:“泰康之载,迁插瓯基。四色牢城,层峦三经。洪许南流,瑞龙地应。”后世以为有龙脉之应。乃经始郡城于越王山之南,称为子城。子城正南门曰虎节门,门外为重关,再外有虎节河,缭绕子城之外有城濠。子城东门曰康泰门,西门曰宜兴门,东南门曰安定门,西南门曰清泰门(门外有跨河雅俗桥,明代俗称杨桥),西南门为丰乐门,外有义和桥(明代改称定远桥)。自晋代至于六朝,都沿袭子城的规制。

三、唐五代的扩张的罗城

唐僖宗中和年间(-),福州刺史郑镒曾扩修东南隅城墙,其范围北起小山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安定门,西南至清泰门。文德元年(),福州节度使陈岩,恢其形势,砌以砖石。州衙门建于今鼓屏路与湖东路交叉地带。州衙的南向大街为通衢,称宣政街;街南端与穿过大街的东、西大道交接,东面大道称左通衢,西面大道称右通衢;宣政街南面大街称南街。

现今鼓屏路与湖东路路口

唐天复元年(),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四十里”,设城大门及便门16座,水门3座。以玄坛河为界,南门曰还珠门,后以安泰河为界,南门曰利涉门;东面有海晏门,西面曰丰乐门,北面为永安门。另有通津、清泰、延远诸城门。《榕城景物考》云:“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指后之利涉门),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

四、宋代筑外城

宋初开宝七年(),福州刺史钱昱复筑东南外城,扩大了城郭范围;“南自光顺门而西,东自东武门而北,又自东武门而南,凡九百余丈,高丈有六尺,厚半之,石以为基。累甓覆屋,开沿城河三千余尺,又增一壮矣。”

福州知州程师孟,于熙宁二年()四月开始兴工,增筑西南隅城墙,总长度为丈,同年九月卒功,于是两河、三山又全部纳入城内。熙宁八年(),知州元积中又主持修建城墙,砌重砖,置候楼,便于侦察瞭望。宋代,疏浚护城河,架桥12座。又在子城上创建九楼。罗城西门缺,政和五年()利涉门火灾,南门又废。

在福州同样见证一千多年历史的白塔

据清代《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城“子城之门有七:南虎节门,门外(南)还珠门,东南安定门,东康泰门,西丰乐门,门内宜兴门,西南清泰门;另外罗城之门有六:南利涉门,东南通津门,东海晏门,东北延远门,北永安门,西北安善门,西南清远门;夹城之门六:南宁越门,东南美化门,门内水步门,东北井楼门,北严胜门,西北遗爱门,西迎仙门;外城之门六:南沙合门,东南通仙门,东行春门,东北汤井门、船场门,西怡山门。此宋时之门也。”城内有七重门,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榕城考古略》载:“宋时,自南台(指仓山岛)渡江十里,次合沙门(外城门今茶亭街北),次宁越门(今南门),次利涉门(今安泰桥北),次还珠门(宋大中祥符间,郡守严辟疆改镇闽台为还珠门,在今东街口北),次虎节门(今虎节路口北),次威武军门(旧址在今鼓楼,唐观察使元锡建,宋郡守元绛更辟双门,明代更名第一楼),次都督府门(唐上元二年即年创,旧址在今鼓楼第一中心小学门东),丽谯,凡七。”程师孟诗曰“七重楼向青霄动”,王尚书诗云“七楼遥直钓龙台”,都说明七重城楼的高大雄伟。北门曰遗爱门,因纪念郡守元绛而名。政和五年()利涉门发生火灾,城内仅存6个谯门。

元代至元年间(-),城墙又遭堕废,到至正二十四年(),由福建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稍加修葺而成为完城。

五、明代重修城墙

明初,朝命因循宋元时代旧城,重修城墙。洪武四年(),驸马都尉兼福州卫指挥使王恭,指挥重修福州城垣,因址筑门,废砖为石,使之更加坚牢。先在城北跨越王山上建样楼,以为各城楼之准式。南面则因故外城而建,绕乌石、九仙二山而为围之,广袤方十里,城墙高21.7尺,周围丈长,周围护城池深7.5尺,长丈,西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计有丈。古代有传说,“龙腰山不可凿。”后来,中卫指挥李惠又重加修治,并建楼以覆城墙之上,创筑城上楼橹,增砌敌楼、警铺、堞楼、女墙,表里辟夹道,以便应敌作战,又在城墙及敌楼上盖上重屋。乌石、九仙、越王三山都被围入城中。

现在的龙腰公交车站

样楼建成后,福州府城七座城门各城楼分别依样修筑。嘉靖三十八年()为防倭而增置外敌台36座,环城三面拓广堑壕,延袤丈,四周有七座城门:“曰南门,曰北门,曰东门,曰西门,曰水步门,曰汤门,曰井楼门。城中水关四:一在水部门东,引南台江潮自河口缭绕凡三十有六曲,由水关入城;一在西门之南,引洪塘江潮自西禅浦,亦三十有六曲,由西水关入城。城中河数十丈,萦回于民居前后,舟航随潮汐往来。其在北门、汤门二关,则但以洩潦水。此今时之门也。”

曾在福州抵抗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这些城濠的修筑,对抗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凿城壕,大体皆因唐宋之旧濠,加以疏通而已。还珠门原系虎节门外之重关,居七重门之第四门,位置重要,屡毁屡建,明代改用砖砌。

还保存在市区内的明代城墙遗址

明代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当三山之中、越王山之南。其先,晋代建为郡衙,唐为都督府衙,又为观察使衙、威武军衙,闽王亦建衙于此(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钧等称帝后,又建为宫殿),元为行中书省(宣慰司)衙署。

六、清代复增垣墙

顺治十八年(),浙闽总督李率泰为防火灾,拆换城屋,增筑垣墙,高2.4丈,厚1.9丈,窝铺座,炮台93座,垛口余个,马道丈。康熙二十年(),总督姚启圣改创还珠门,匾曰狮子楼,俗名双门楼。康熙三十年(),福建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楼;雍正五年()、九年(),相继重修,增筑女墙。乾隆十六年(),总督、巡抚组织重修,“丹垩焕然,屹若金汤。”道光年间(-)又经大修。周围七座城门皆建瓮城重关,瓮城内各立有墙垣。至清末,城门各表曰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城内仅存还珠门。又有四水关:南、西、北水关及汤水关。西、南二水闸,舟楫随潮水往来,百货流通。

城中河道周折,萦回于民居前后,西湖小舟可经北水关径直进入内河;东水关亦可通东面河上之舟楫,唯汤水关只用以蓄泄潦水。内河自来有水关而无闸限,亦不闭塞,让潮汐通畅往来,不像他处之水关,有出无入,为防虞其泄漏也。七城之外,跨河皆有桥,如南门外之九仙桥,其南门(外城)外之洗马桥,水部门外之板桥、通仙桥,井楼门外之四明桥,北门外之遗爱桥(北夹城之濠),南门外之沙合桥,东门外之乐游桥(晋安桥),西门外之迎仙桥(外城之濠)。到清代,因修城之役大多未曾议及浚濠,故而河渠日渐淤塞,潮汐之水难以互接相会了。

七、民国平毁城池

民国建立后,冷兵器时代结束,城池已无多大用处,为现代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需要,城墙废弃而渐被拆毁,其砖石用于铺修马路、道路之用;濠池也渐淤塞并遭填埋,先后出现环城路(今白马北路)、乌山路、古田路等。

老照片上的乌山古城墙

现如今,车水马龙的市区内,常常能看到这一段段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城墙静静地伫立在那。汽车的轰鸣环绕着长满青苔的老城墙边,像似岁月与我们弹奏的一首曲子,慢慢地诉说着它的故事。

部分素材来源:闽都文化研究会《城池的变迁》

转载请注明素材来源及福州小鱼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zhouzx.com/czls/1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