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曾畿有两首赠曾宏甫赴光州守的诗:
次曾宏甫赴光守留别二首韵
听说光州好,淮山是四邻。
凝香无一事,奠枕有馀民。
世以文章著,朝须宠数频。
西湖便归去,应不待班春。
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
谈夸空海内,怅望只溪边。
老境嗟无几,宗盟幸有连。
到时能走送,别后见相怜。
诗的开篇直言“听说光州好”,怎么个好法?“淮山是四邻。凝香无一事,奠枕有馀民。世以文章著,朝须宠数频。西湖便归去,应不待班春。”想来曾畿还是一位资深的吃家、玩家,紧接着就说“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淮河的白鱼好吃啊,怎么个好吃法,好吃到什么程度?反正是美味到了无边。还有,大别山里的花儿,开的漫山遍野,红丹丹的,就像燃起的山火一样,多美的景致啊。
曾畿是谁?曾畿(—年)是南宋诗人,是陆游的老师。其先赐太学上舍出身,为校书郎。后出任应天府(今属河南)少尹,庭无留讼。高宗朝,历官江西、浙西提刑,后因得罪秦桧被免职。任广西运判,固辞。侨居上饶(今属江西)茶山寺。秦桧死,再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今属浙江)。后任秘书少监,奉旨修《神宗宝训》,书成,权礼部侍郎。孝宗隆兴二年(年)辞官。
曾畿诗赠的“曾宏甫”,就是曾惇,字谹父,亦作宏父、宏甫。在今天江西省南丰县,北宋时孕育出一个江右望族——以“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家族。出现了世称“南丰七曾”的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曾惇即曾布孙,曾纡子。绍兴和议后,宋金以淮河为界,光州北濒淮河,乃南宋重要边关重镇。绍兴二十四年(年)曾惇知光州,二十六年(年)著名诗人周紫芝有《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与曾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这首词中,你是否感受到了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激情?
曾惇知光州,有恤民、怜民之心。《宋会要辑稿》载:“二十六年三月十六日,权发遣光州曾惇言:‘淮南边郡虽无甚兴造,至如修葺宫宇,补治城壁,其它种种杂作,犹时被驱役。街市小民,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比数年以来,尚幸丰稔,顾恋米麦稍贱,不肯他之。若岁小不登,复困科役,则皆提携而去矣。如此,则户口日益凋。伏望严立法禁。’诏沿边州县,不得差科百姓工役。若尚敢循习,令监司帅臣按劾。从光州曾惇之请也。”
用了这么多的资料,看似都只是围绕着“曾畿”、“曾惇”和“光州”,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历史及背景来展开。但这恰恰就是本文的主题“淮白美无度”之所以能称得上是“光州千年名菜”的历史大背景。
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尚书》就记载有“淮夷蠙珠暨鱼”,说的就是夏禹之时,淮河两岸的部落居民已以蚌珠与淮鱼为贡品了。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卷四七注释亦云:“水多美鱼,白鱼尤为世所珍。”由于淮白鱼系天然养殖,捕捞操作的工具和方式又原始落后,大量进贡,势必扰民,影响封建社会的秩序。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有时不得不停止或减少向民间征集这一贡品。《新五代史》就记载了周世宗下过不得进贡淮白鱼的诏书。事物往往欲抑偏扬,到了宋代,淮白反而更为名贵。人们一入淮境,食指大动,题咏连篇。苏轼十过淮上,啧啧称羡:“红稻白鱼饱儿女”,杨万里对淮白更有研究:“淮鱼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风吹柳叶都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酒豉味全非。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二尺围。”禁不住淮白鱼美味的诱惑,宋代的皇家又开始征集,曾畿的《食淮白鱼二首》之“帝所三江带五湖,古来修贡有淮鱼。上方无复蠙珠事,玉食光辉却要渠”即咏此事。“酒炊淮白鱼”还成了南宋宫廷的名品(宋·司膳内人《玉食批》)。
淮白鱼主要产区在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淮白鱼也是淮河流域广大人民喜欢的一道家常美味,《水浒传》中甚至有“浪里白条”的外号,可以想见千年来,其在民间的认同程度了。
今天,淮河下游的很多城市都在以曾畿的“淮白美无度”诗句来宣传他们的“地方名菜”,不否认他们也有淮白鱼,也有这道家常菜,但是他们宣传使用与消费的却是我们光州的历史及文化。曾畿的诗篇,“淮白美无度”几个字就高度而简洁地赞美与概括了光州淮白鱼的美味。正是在“光州”这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又赋予了这道菜以深刻的内涵。
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牵系未来!这不正是我们信阳现在正在做的,正在挖掘的,信阳菜的历史及文化吗?
信阳市浉河区书协西中明主席作书相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